药物性紫癜

风湿免疫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ào wù xìng zǐ diàn

2 英文参考

drug purpura

3 注解

4 疾病别名

中毒紫癜,drug purpura

5 疾病代码

ICD:L99.8*

7 疾病概述

病大多由于药物引起,故亦可称为药物性紫癜(drug purpura)。中毒紫癜系指因某种物质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产生以紫癜性损害为主的中毒性表现。

由于工业生产偶然接触或因治疗上需要而接触、吸入毒物或用药过程中出现出血症状紫癜大小轻重不一,可以从少数瘀点以至广泛瘀斑,也可累及重要脏器。药物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发病常迅速而严重。

8 疾病描述

病大多由于药物引起,故亦可称为药物性紫癜(drug purpura)。中毒紫癜系指因某种物质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产生以紫癜性损害为主的中毒性表现。

9 症状体征

由于工业生产偶然接触或因治疗上需要而接触、吸入毒物或用药过程中出现出血症状紫癜大小轻重不一,可以从少数瘀点以至广泛瘀斑,也可累及重要脏器。药物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发病常迅速而严重。损害初为瘀点、瘀斑,或大片大疱性、出血坏死口腔黏膜出血大疱,6~12h 后可有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二乙基溴化乙酰脲(即卡溴脲),是引起特殊类型紫癜的少数药物之一。损害为伴有红斑的广泛性毛细血管漏出的紫癜。临床上类似瘙痒性紫癜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Schamberg 病)。

10 疾病病因

许多化学品及药物进入体内,由于其毒性作用而引起血小板减少,或对骨髓的直接抑制,或由于毛细血管损伤,或由于凝血缺陷而引起。亦可由于变应性机制引起上述的病变。

11 病理生理

1.毛细血管损伤 引起毛细血管损伤而产生紫癜,伴有或不伴有血小板减少。这些物质有:卡波麻(carbromal)、氯霉素氯噻嗪(克尿塞)、氯丙嗪己烯雌酚、金盐、异烟肼、对氨水杨酸、苯巴比妥、哌嗪(驱蛔灵)、奎尼丁奎宁利舍平(利血平)、蛇毒、水杨酸钠硫脲甲苯磺丁脲(甲糖宁)、硝酸甘油非那西丁等。

2.血小板减少 是中毒紫癜的常见原因,其作用方式有:

(1)产生骨髓广泛抑制的物质:有苯、无机砷、金制剂、细胞毒药物(烷化剂代谢拮抗剂长春碱类等)、氯霉素链霉素磺胺异恶唑磺胺甲氧嗪异烟肼氯丙嗪、地西泮安定、氯氮(利眠宁)、苯妥英钠、美沙酮、叁甲双酮、米帕林(阿的平)、保泰松等。可伴贫血白细胞减少。

(2)选择性抑制骨髓巨核细胞作用药物:有红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磺胺嘧啶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吲哚美辛(消炎痛)、氨基比林(匹拉米洞)、阿司匹林、可待因、秋水仙素、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洋地黄氢氯噻嗪利尿药利舍平肼屈嗪(肼苯哒嗪)、苯丙胺、乙酰唑胺雌激素以及乙醇等。

(3)通过免疫机制使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头孢菌素类、磺胺类、硫氧嘧啶、奎尼丁奎宁安替比林阿司匹林保太松水杨酸钠、砷剂、金盐、铋剂异烟肼锑波芬氯喹、戊巴比妥、苯巴比妥、洋地黄氯磺丙脲乙酰唑胺氯噻嗪类等。

3.血小板功能紊乱 引起血小板功能紊乱但其数目正常的药物有:右旋糖酐和阿司匹林,能减少血小板黏附性和凝聚性,从而造成血小板病。其他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利舍平苯乙双胍(降糖灵)、保泰松、抗组胺类、马西林宝(ethyloestranol)和磺吡酮(sulphinpyrazone)等。

4.药物干扰凝血因子的合成 双香豆素和有关化合物干扰凝血因子的合成。

12 诊断检查

诊断:仔细询问病史,排除其他紫癜,一般可确立诊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各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查,还可测定药物引起的抗体,后者包括凝聚、补体结合、血小板第叁因子释放和血块退缩抑制试验。

其他辅助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13 鉴别诊断

临床上要与其他紫癜性损害相鉴别。

14 治疗方案

病情危重者应用皮质激素,可防止血小板减少时严重的内脏出血。伴有骨髓抑制时,可用雄激素,或定期输给血小板或新鲜血液

15 并发症

可伴发溶血性贫血和多种神经精神症状

16 预后及预防

预后:一般停药后症状可逐渐消失。

预防:去除致病因素,避免再用致病药物,不再接触有害物质。

17 流行病学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药物性紫癜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药物性紫癜相关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药物性紫癜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