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蹻

经穴别名 腧穴学 经外奇穴 中医学 针灸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áng qiāo

2 英文参考

Shēnmài BL62[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阳蹻:1.经外奇穴名;2.申脉[1]

4 经外奇穴名·阳蹻

阳蹻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甲乙经》。位于足背部,外踝下缘前1寸之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脚气、妇人血气不调等。一般针0.3~0.5寸[1]

5 经穴别名·阳蹻

阳蹻经穴别名[1]

5.1 跗阳·阳蹻

阳蹻经穴别名,即跗阳[1]。《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注:“阳蹻一,谓跗阳穴也。”

穴位跗阳
汉语拼音Fuyang
罗马拼音Fuyang
美国英译名Foot Yang
各国代号中国BL59
日本59
法国莫兰特氏V59
富耶氏
德国B59
英国B59
美国BI59

跗阳经穴名(Fūyáng BL59)[2]。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3]。属足太阳膀胱经[3]跗阳阳蹻脉郄穴[3][4]。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侧足背上方,故名跗阳[4]跗阳穴主治头、腰、膝、踝等疾患:如头重如石,头痛目眩,腰骶髋股后外侧痛,膝胫酸重,霍乱转筋寒湿脚气外踝红肿,两足生疮,癫痫,下肢不遂,头痛头重腰腿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下肢瘫痪脚气,现代又多用跗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5.1.1 跗阳穴的别名

付阳(《备急千金要方》),附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外阳(《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阳蹻(《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

5.1.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痿厥头重……四肢不举跗阳主之。

5.1.3 穴名

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侧足背上方,故名跗阳[4]

跗,有足背之义。《庄子秋水》:“蹶泥则没足灭跗。”《龙龛手鉴》云:“足上也。”通附,从属、靠近之意。阳,背为阳,上亦为阳。因足太阳之络(飞扬)别走足少阴肾经阳气将尽,从此阳经已络于阴经,实有附属阳气之意,位于足阳明足少阳之后,相与附丽而行,故在飞扬络穴之下,设此穴为跗阳[5]

5.1.4 特异性

跗阳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交会穴,是阳蹻脉郄穴

5.1.5 所属部位

小腿[6]

5.1.6 跗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跗阳穴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阳跷脉郄穴[6]

跗阳穴位小腿后区,昆仑( 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正坐或侧卧取之[6]

跗阳穴位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3寸处[6]

跗阳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跗阳穴在小腿的位置

跗阳穴的位置

跗阳穴在小腿的位置

跗阳穴的位置

跗阳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跗阳穴的位置

跗阳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1.7 跗阳穴的取法

跗阳穴位小腿后区,昆仑( 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正坐或侧卧取之[6]

正坐垂足或俯卧位,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取穴

俯卧位昆仑穴直上3寸小腿后外侧处取穴[7]

5.1.8 跗阳穴位解剖

跗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当腓肠神经分布处。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该神经为腓总神经自腘窝内发出,向下走行于小腿后区外侧,并没途发出分支,分布小腿外侧的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曲张的小隐静脉和皮神经可以反复交叉。

5.1.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长屈肌[7]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𧿹长屈肌[8]

5.1.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腓浅神经、胫神经和腓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8]

5.1.9 跗阳穴的功效与作用

跗阳穴有清头风、疏筋络的作用[8]

跗阳厥阴舒筋活络退热散风的功效。

跗阳穴为阳跷脉郄穴阳跷脉主运动,凡运动功能障碍、行走困难、屈伸不利等下肢病均可治疗[9]

跗阳穴系阳跷脉郄穴,有舒筋利节之功。以上数穴,俱有关于筋,以其俱近于腨肠也,此肌名曰腨肠,则其既关于踹,又关于肠,其治疗可知有关于筋也。[9]

5.1.10 跗阳穴主治病

跗阳穴主治头、腰、膝、踝等疾患:如头重如石,头痛目眩,腰骶髋股后外侧痛,膝胫酸重,霍乱转筋寒湿脚气外踝红肿,两足生疮,癫痫,下肢不遂,头痛头重腰腿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下肢瘫痪脚气,现代又多用跗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跗阳穴主治头、腰、膝、踝等疾患:如头重如石、头痛目眩、腰骶髋股后外侧痛、膝胫酸重、霍乱转筋寒湿脚气外踝红肿、两足生疮、癫痫、下肢不遂等[9]

跗阳穴主治头痛头重腰腿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9]

跗阳穴主治头重头痛腰腿痛、下肢瘫痪外踝红肿[9]

跗阳穴主治头重头痛外踝红肿,脚气腰腿痛,下肢痿痹等[9]

现代又多用跗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9]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等。

5.1.11 刺灸法

5.1.11.1 刺法

直刺0.8~1.2寸[9][9],局部有酸胀感[9],可向足底放散[9]

一般直刺1.0~1.5寸[9][9]

5.1.11.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9]

艾炷灸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1.12 跗阳穴的配伍

跗阳环跳委中,有舒筋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跗阳大椎风池百会,治头痛[9]

跗阳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治下肢外侧疼痛[9]

5.1.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痿厥头重、頞痛、枢股腨外廉骨痛瘛疭、痹不仁振寒、时有热、四肢不举跗阳主之。

针灸大成》:主霍乱转筋腰痛不能久立,坐不能起,髀枢股胻痛,痿厥风痹不仁头重䪼痛,时有寒热四肢不举

太平圣惠方》: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酸重,筋急屈伸难,坐不能起。

循经考穴编》:瘫痪痿痹,腰尻髀枢股胻痛,外踝红肿,寒湿脚气,两足生疮。

5.2 申脉·阳蹻

阳蹻经穴别名,即申脉[9]。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针灸资生经》、《针灸大全》等。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阴阳蹻四穴。”王冰注:“阳蹻穴是谓申脉阳蹻所生,在外踝下陷者中。”《针灸大全》作申脉别名。

穴位申脉
汉语拼音Shenmai
罗马拼音Shenmai
美国英译名Streching Vessel
各国代号中国BL62
日本62
法国莫兰特氏V62
富耶氏V62
德国B62
英国B62
美国BI62

申脉经穴名(Shēnmài BL62)[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阳蹻[11][11]。属足太阳膀胱经[11][11]申脉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11][11]。申通“伸”字,是伸展的意思,脉即经脉,此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申脉[11]申脉穴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头痛,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目赤痛,眼睑下垂癫狂痫,失眠嗜卧痫证癫狂腰痛项强,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内耳眩晕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等。

5.2.1 别名

阳跷(《黄帝内经素问·气府》),鬼路(《备急千金要方》)。

5.2.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癫狂互引僵仆申脉主之。

5.2.3 穴名

申通“伸”字,是伸展的意思,脉即经脉,此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申脉[11]

申,通“伸”,有矫捷之意。即舒展自如之意也。脉,指经脉。穴在外踝之下,展足则开,为足关节屈伸着力之处,故名申脉。为阳跷脉之起始,为跷捷屈伸之主力。“申”与“伸”通,为整束自持之貌。肾在志为呻,张隐庵曰:“呻者伸也。”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肾与膀胱表里,在气郁不伸及气郁而呻者,申脉复溜同取,每可收效。申,申时。十二时十二脏腑相应,申时正是膀胱之时。故申脉穴可以认为是膀胱本腑之穴。[11]

5.2.4 特异性

申脉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

5.2.5 所属部位

足部[11]

5.2.6 申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申脉穴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11]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11]

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11]。正坐或侧卧取之[11]

申脉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申脉穴在足部的位置

申脉穴的位置

申脉穴在足部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11]

申脉穴的位置

申脉穴在足部的位置

申脉穴的位置

申脉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申脉穴的位置

申脉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2.7 申脉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申脉穴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11]。正坐或侧卧取之[11]

垂足着地或仰卧位外踝尖直下0.5寸处取穴[12]

5.2.8 申脉穴位解剖

申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肌下支持带、腓骨长、短肌。有外踝动脉网。分布腓肠神经皮肤腓肠神经分布。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的踝沟内。二肌腱穿经支持带的内面时,有一总腱鞘包绕,以减少肌腱在运动过程的摩擦。二肌由腓浅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外踝前后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的跟外侧支,以及足底外侧动脉的分支等形成的外踝网供应。

5.2.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距跟外侧韧带[12]

皮肤→皮下组织→伸肌下支持带→趾短伸肌[13]

5.2.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腓动脉跟外侧支分布[13]

布有腓肠神经外踝动脉[13]

5.2.9 申脉穴的功效与作用

申脉穴具有清热安神,利腰膝的功效。

申脉穴有清神志、舒筋脉通阳蹻的作用[13]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于头、项部,根据“上病下取”之理,故申脉穴可治疗头面五官[14]

足太阳膀胱经过腰部及下肢,止于足小趾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申脉穴可治疗经脉[14]

足太阳经络入于肾,经别入于心,心主神,申脉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故可治疗神志病[14]

申脉穴有祛散风寒舒筋活络作用,主治脚脖拘挛,腰膝冷痛[14]

5.2.10 申脉穴主治病

申脉穴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头痛,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目赤痛,眼睑下垂癫狂痫,失眠嗜卧痫证癫狂腰痛项强,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内耳眩晕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等。

申脉穴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14]

申脉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14]

申脉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痛,眼睑下垂癫狂痫,失眠嗜卧[14]

申脉穴主治痫证癫狂头痛失眠眩晕腰痛目赤痛、项强[14]

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4]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眩晕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5.2.11 刺灸法

5.2.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4][14][14]

直刺或向下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14]

5.2.11.2 灸法

可灸[14][14][14]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4]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2.12 申脉穴的配伍

申脉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申脉大椎风池水沟百会照海,治癫痫[14]

申脉太阳阳白瞳子髎,治眼睑下垂[14]

申脉昆仑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治下肢疼痛[14]

5.2.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

针灸甲乙经》:寒热颈腋下肿,申脉主之。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胫中矫矫然,申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腰痛不能举体,足胻寒不能久立坐,若下舟车中痛疾。

针灸资生经》:申脉后溪前谷,治癫痫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昼发,灸阳蹻

5.2.14 研究进展

5.2.14.1 治疗失眠

据报道针刺申脉穴为主,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日为1疗程,治疗200例,经1~4疗程,有很好疗效。又有上午泻申脉,下午补照海,治疗50例,效果好。

5.2.14.2 治疗眶下神经

针刺申脉后溪,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双侧痛取双侧,有较好疗效。

5.2.14.3 治疗小儿泄泻

申脉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2.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68.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5.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0.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7.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6.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7.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7.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4.
  12. ^ [12]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9.
  13. ^ [1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7.
  14. ^ [1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