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 2016年07月15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虚劳(consumptive disease[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4.。又称虚损[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1.。为阴阳、气血、脏腑虚损的慢性虚衰性疾病的统称[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虚劳又作虚痨[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4.。包括气血、脏腑等正气损伤所致的虚弱症和某些具传染性、表现为虚弱证的疾病(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4.。后世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名尸劳(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4.。先天、后天、内因、外因的多种病因均会导致虚劳的产生[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7.。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虚劳的基本病机,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7.。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益[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7.。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并应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7.。此外,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应注意气血阴阳相兼为病及五脏之间的转化[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7.。分清主次,兼顾治疗。护理及饮食调摄对促进虚劳的康复有重要作用[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7.

各家论述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而《调经论篇》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在治法上,根据五脏的所主及其特性提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在治法上,着重温补,但还应用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提出了新的治疗途径。《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七伤(大饱伤膊;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如李东垣《脾胃论》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朱丹溪《丹溪心法》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汪绮石重视肺、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指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清代吴澄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在病因方面,对外感致损有所阐发。在治疗方面,将《难经》指出的治损原则具体化。[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1.

虚劳的范围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证的范围[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1.

虚劳的病因病机

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如《景岳全书·虚损》指出:“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少年纵酒者多成劳损”;“疾病误治及失于调理者,病后多成虚损”。《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则提出导致虚证的主要六种原因:“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1.

就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1-282.

禀赋薄弱,体质不强

多种虚劳证候的形成,都与禀赋薄弱,体质不强密切有关。而父母体虚,遗传缺陷,胎中失养,孕育不足及生后喂养失当,营养不良等因素,是造成禀赋薄弱,体质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体质不强的基础上,易于因虚劳致病,或因病致虚,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

烦劳过度,损及五脏

《景岳全书·虚损》对劳倦致病作了正确的论述。适当的劳作,为人们正常生活之必需。但烦劳过度则于人体有害,“不知自量,而务从勉强,则一应妄作妄为,皆能致损”。早在《素问·宣明五气篇》即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医家四要·病机约论》也指出:“曲运神机则劳心,尽心谋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预事而忧则劳肺,色欲过度则劳肾。”在各种损伤之中,尤以忧郁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及早婚多育,房劳伤肾,较为多见。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暴饮暴食,营养不良,嗜欲偏食,饮酒过度等原因,都会损伤脾胃,使其消磨水谷,化生精微、长养气血的功能受到影响。若脾胃长期受损,心致气血来源不足,内不能和调于五脏六腑,外不能洒陈于营卫经脉,而渐致虚劳。

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或大病之后,邪气过盛,脏气损伤;或热病日久,耗血伤阴;或寒病日久,伤气损阳;或瘀血内结,新血不生;或因寒邪久留,耗伤正气;或因病后失于调理,正气亏损难复等,都会使精气耗伤,由虚致损,逐渐发展成为虚劳。

以上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是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而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损部位,主要在于五脏。其病变过程,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的气、血、阴、阳的亏损。但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可以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阳亦渐衰,血虚者,阴亦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

类证鉴别

在临床进行辨证诊断时,应着重将虚劳与虚证及肺痨相鉴别[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2.

虚劳和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虚证证型虽然在临床表现、治疗方药方面有类似之处,但两者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出现一系列精气不足的症状为特征。而其他病证的虚证则各以其症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眩晕一证的气血亏虚型,以眩晕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水肿一证的脾阳不振型则以水肿为最基本、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虚劳一般都有比较长的病程,病势缠绵。而其他病证的虚证类型虽然也以久病属虚者居多,但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如泄泻一证的脾胃虚弱型,以泄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病程长者,亦有病程短者。[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2.

对于虚劳与肺痨的区别,宋·严用和《济生方·五劳六极论治》即已指出:“医经载五劳六极之证,非传尸骨蒸之比,多由不能卫生施于过用,逆于阴阳,伤于荣卫,遂成五劳六极之病焉。”《景岳全书·虚损》论及两者的区别说:“至若痨瘵之有不同者,则或以骨蒸或以干咳,甚至吐血、吐谈。”就其区别的要点来说,肺痨为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咳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一般不传染,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临床症状。[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2.

虚劳的辨证论治

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说:“虽分五脏,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气血阴阳各有专之,认得真确,方可施治。”一般说来,病情单纯者,病变比较局限,容易辨清其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病及脏腑的所在,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而渐致多虚,由一脏而累及他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2.

对于虚劳的治疗,应以补益为基本原则。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说:“虚则补之。”[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还具体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在进行补益的时候,一是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用方药,以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此外,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是水谷、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是生命的本元,所以补益脾肾在虚劳的治疗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2-283.

气虚

[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3.

肺气虚

[症状]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证候分析]肺气不足,表卫不固,故短气自汗,声音低怯。肺气亏虚,营卫失和则时寒时热。肺主皮毛,肺虚则腠理不密故易感受外邪。肺气亏虚,不能贯心脉而通达全身,气血不能充沛于血脉,故见面白、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备注]补肺汤(《永类钤方》):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加减。本方以人参、黄芪益气固表;因肺气根于肾,故以熟地、五味子益肾固元敛肺;桑白皮、紫菀清肃肺气。

无咳嗽者,可去桑白皮、紫菀。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等养阴清热。

脾气虚

[症状]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证候分析]脾虚失于健运,胃肠的纳谷及传化功能失常,故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大便溏薄。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形体失养,故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加味四君子汤[备注]加味四君子汤(《三因方》):人参、茯苓、白术、炙草、黄芪、白扁豆加减。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化湿。

若兼胃脘胀满,呕吐嗳气者,加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兼食积停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若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若脾气亏虚而主要表现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以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在气、血、阴、阳的亏虚中,气虚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见,而心、肾气虚亦属不少。

心气亏虚而见心悸、气短、自汗、面㿠、神疲、脉微等症,可用《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备注]《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医方集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山药加五味子、玉竹、黄精等益气养心。肾气亏虚而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白带清稀者,可用《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加杜仲、续断、菟丝子、山茱萸等益气固肾。

血虚

[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3-284.

心血虚

[症状]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  以心血亏虚,心失所养为其主要病机,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致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面色不华,舌质淡。血虚气少,血脉不充,故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安神。

[方药]养心汤[备注]养心汤(《证治准绳》):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肉桂加减。方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甘草益气以生血;当归、川芎、五味子、柏子仁、枣仁、远志养血安神;肉桂、半夏曲温中健脾,以助气血之生化。

肝血虚

[症状]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𥆧,妇女月经不调甚则经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证候分析]肝血亏虚,不能上养头目,故致头晕、目眩。血不养肝,肝气郁滞故胁痛。由于血虚生风,筋脉失养,以致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𥆧。肝血不足,妇女冲任空虚,则致月经不调甚或闭经。面色不华,舌淡,脉弦细或细涩,为肝血不足,血脉不充之象。

[治法]  补血养肝。

[方药]四物汤[备注]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加味。四物汤养血调血。补而不滞。可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以增强补养肝血的作用。胁痛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通络。肝血不足,目失所养而致视物模糊者,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了以养肝明目。

血虚之中,以心、脾、肝的血虚较为多见。脾血虚常与心血虚同时并见,故临床常称心脾血虚。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由于血为气母,血虚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而且在中医的长期临床实践中,认为补血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所以在治疗各种血虚的证候时,应结合健脾益气生血之法。归脾汤[备注]归脾汤(《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具有良好的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所以也是治疗血虚,尤其是心脾血虚的一个极为常用的方剂。

阴虚

[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4-285.

肺阴虚

[症状]干咳,咽燥,咳血,甚或失音,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阴亏耗,肺失濡润,清肃之令不行,故干咳。肺络损伤则致咳血。阴虚津不上承,故咽喉干燥,甚则失音。阴虚火旺则致潮热。虚热逼津液外泄则致盗汗。面潮红,舌红少津,均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备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加减。方中以沙参、麦冬、玉竹滋养肺阴;天花粉、桑叶、甘草清热润燥。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咳血酌加白芨、仙鹤草、鲜茅根等凉血止血。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养阴清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心阴虚

[症状]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心阴亏虚,心失濡养,心神木宁故心悸,失眠。阴虚生内热,虚火亢盛,故烦躁,面色潮红,口舌生疮。虚热逼津液外泄,则致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津液不足之象。

[治法]  滋阴养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备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剂》):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辰砂加减。方中以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丹参、柏子仁、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本方重在滋阴养心,适用于阴虚较甚而火热不亢者。若火旺而见烦躁不安,口舌生疮者,可去当归、远志之辛温,加黄连、木通、淡竹叶清心泄火,导热下行。若见潮热,盗汗,可参照肺阴虚进行加减治疗。

脾胃阴虚

[症状]  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脾胃阴虚,运化失常,故不思饮食。津亏不能上承,故口干。胃肠失于滋润则大便秘结。若阴亏较甚,胃气失于和降,则致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和胃。

[方药]益胃汤[备注]益胃汤(《温病条辨》):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加减。方中以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阴养液;配伍冰溏养胃和中。大便干结者以改用蜂蜜润肠通便为宜。

口干唇燥甚者,加石斛、花粉滋养胃阴。不思饮食者,加麦芽、扁豆、山药益胃健脾。呃逆加刀豆、柿蒂、竹茹扶养胃气、降逆止呃。

肝阴虚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𥆧,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肝阳不足,肝阳偏亢,上扰清空,故头痛,眩晕,耳鸣。肝阴不能上荣于目,故目干畏光,视物不明。阴血不能濡养筋脉,虚风内动,故肢体麻木,筋惕肉𥆧。阴亏火旺,肝火上炎,则面潮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阴虚肝旺之象。

[治法]滋养肝阴。

[方药]补肝汤[备注]补肝汤(《医宗金鉴》):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酸枣仁、木瓜、炙甘草加减。方中以四物汤养血柔肝;配以木瓜、甘草酸甘化阴,麦冬、枣仁滋阴养肝。

头痛、眩晕、耳鸣较重,或筋惕肉𥆧者,加石决明、菊花、钩藤、刺蒺藜平肝潜阳。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养肝明目。若肝火亢盛而兼见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肝阴虚而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加川楝子、郁金理气疏肝或改用一贯煎[1]

一贯煎(《柳洲医话》):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肾阴虚

[症状]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证候分析]腰为肾之府,肾虚失养,故感腰酸。肾阴亏虚,虚火易动,精关不固,则致遗精。肾阴亏乏,髓海不足,脑失濡养,则眩晕,耳鸣。虚火上炎,故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为肾阴亏乏之象。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加减。方中以熟地、枸杞、山药、龟版胶、牛膝滋补肾阴;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补肾填精。

虚火较甚,潮热、口干、咽痛、脉数、舌红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精关不固,腰酸遗精者,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等固肾涩精。精血枯竭而见耳聋、足痿者,加紫河车填补精血。

五脏的阴虚在临床上都比较常见。病情较重者,可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阳虚

[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6.

心阳虚

[症状]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

[证候分析]心阳不足,心气亏虚,故心悸,自汗,神倦嗜卧。阳虚不能温养四肢百骸,故形寒肢冷。阳虚气弱,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心脉瘀阻,气机滞塞,故心胸憋闷疼痛,舌质紫暗。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或沉迟,均属心阳亏虚,运血无力之象。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  拯阳理劳汤[备注]拯阳理劳汤(《医宗必读》):人参、黄芪、肉桂、当归、白术、甘草、陈皮、五味子、生姜、大枣。本方由人参、黄芪、五味子、甘草补益心气;肉桂、生姜温通心阳;白术、陈皮、当归、大枣健脾养血。

血脉瘀滞而见心胸疼痛者,加郁金、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定痛。形寒肢冷,脉迟者,酌加附子、巴戟、仙茅、仙灵脾、鹿茸等温补阳气。

脾阳虚

[症状]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  脾气虚弱进一步发展为脾阳亏虚,不能运化水谷,助长体力,故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气虚中寒,清阳不展,寒凝气滞故肠鸣腹痛,大便溏泄。感受寒邪或饮食不慎,以致中阳更虚,易使病情加重。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均为中阳虚衰之象。

[治法] 温中健脾。

[方药]  附子理中丸[备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加减。方中以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燥湿和中;干姜、附子温中祛寒。

腹中冷痛较甚,加高良姜、制香附或丁香、吴萸温中理气止痛。食后腹胀及呕逆者,加砂仁、半夏、陈皮温中和胃降逆。腹泻较剧,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脾涩肠。

肾阳虚

[症状]腰背酸痛,遗精阳萎,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腰为肾之府,督脉贯脊络肾而督诸阳,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故腰背酸痛,畏寒肢冷。阳气衰微,精关不固,故遗精、阳萎。若肾气不固则小便不禁。气化不及,水不化气则多尿。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不能蒸化腐熟水谷,故不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均为阳气亏虚,阴寒内盛之象。

[治法]  温补肾阳,兼养精血。

[方药]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加减。方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补益肾气;熟地、山药、枸杞、当归补益精血,滋阴以助阳。

遗精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备注]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莲肉以收涩固精。下利清谷者,应减去熟地、当归等滋润滑腻之品,加入党参、白术、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五更泄泻者,可合用四神丸[备注]四神丸(《证治准绳》):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温脾暖肾,固肠止泻。阳虚水泛,浮肿尿少者,加茯苓、泽泻、白术、车前子利水消肿。喘促、短气、动则更甚,为肾阳虚衰,肾不纳气,酌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阳虚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阳虚则生寒,症状比气虚为重,并出现里寒的症象为特征。在阳虚之中,以心、脾、肾的阳虚为多见。由于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所以心、脾之阳虚日久,常多累及于肾,而出现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的病变。

气、血、阴、阳亏虚错杂互见

[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7.

为了便于辨证和治疗,将虚劳归纳为气、血、阴、阳亏虚四类。但临床往往有错杂互见的情况。一般来说,病程短者,多伤及气血,可见气虚、血虚及气血两虚之证;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而气血与阴阳的亏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精血津液都属于阴的范围,但血虚与阴虚的区别在于:血虚主要表现血脉不充,失于濡养的症状,如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等;阴虚则多表现阴虚生内热的症状,如五心烦热、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阳虚包括气虚在内,但阳虚往往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气虚表现短气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症;阳虚则这些症状进一步严重,并出现阳虚里寒的症状,如倦怠嗜卧,形寒肢冷,肠鸣泄泻,舌质淡胖,脉虚弱或沉迟等。

虚劳患者因体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而感邪之后,更易贼伤元气,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可用薯蓣丸[备注]薯蓣丸(《金匮要略》):薯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芍药、川芎、干地黄、阿胶、麦冬、杏仁、桔梗、豆黄卷、防风、柴胡、桂枝、神曲、干姜、白敛、大枣加减。虚劳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有血瘀者,肌肤甲错,面目黯黑者,当合祛瘀生新之法,可用大黄䗪虫丸[备注]大黄䗪虫丸(《金匮要略》):地鳖虫、干漆、干地黄、甘草、水蛭、白芍、杏仁、黄芩、桃仁、虻虫、蛴螬虫、大黄加减。

注意事项

虚劳的治疗应从多方面着手,除药物外,气功、针灸、按摩等均可配合使用,治疗中还需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调摄,保持乐观情绪,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7.

虚劳的预后

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其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脾肾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脾肾未衰,元气未败,纳食尚可,脉象和缓者预后良好。反之形神衰惫,不思饮食,喘急气促,腹泻不止,脉象微弱或数甚、迟甚者,预后不良。[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7.

文献摘录

《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昧肾气丸主之。”“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此固阴阳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心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不居集·上集·卷十》:“虚劳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以无恐者,胃气也。善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津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津液渐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医宗金鉴·虚劳总括》:“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损者,外而皮、脉、肉、筋、骨,内而肺、心、脾、肝、肾消损是也。成劳者,谓虚损日久,留连不愈,而成五劳、七伤、六极也。”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