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虫痛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ér chóng tòng

2 注解

小儿虫痛指小儿因肠虫扰动所致的脘腹疼痛虫痛指因肠虫扰动所致的脘腹疼痛[1]。《医碥·虫》:“虫证心嘈腹痛,或上攻心如咬,……饥则痛,得食痛更甚,饱即安,时痛时止,以手附击即息。”《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五:“虫痛者,面上白斑,唇红,能食属虫,治以苦楝根、锡灰之类。”当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则引虫向上,然后服用驱虫药[1]。《医学入门·腹痛》:“虫痛吐水定能食,虫痛,肚大青筋,往来绞痛,痛定能食,发作有时,不比诸痛停聚不散,乌梅丸化虫丸。”

参见九虫病蛔虫病

九虫病为各种人体寄生虫病的统称。《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为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等九种虫病。《证治准绳·杂病》:“九虫皆由脏腑不实,脾胃皆虚,杂食生冷甘肥油腻盐藏等物,节宣不时,腐败停滞,所以发动。又有神志不舒,精魄失守,及五脏劳热,又病余毒气血积郁而生,或食瓜果,与畜兽内脏遗留诸虫子类而生。”治宜健脾驱虫[2]

蛔虫病为病名。蛔虫又名蚘、长虫、蚘虫。状如蚯蚓寄生小肠内。静止时无自觉症状。在初期或有发热咳嗽。肠蛔虫病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流涎腹痛,易激怒,梦惊,夜间磨牙,鼻痒,偶有惊厥等症。蛔虫具有一种钻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肠内发生某些对蛔虫生活不良的条件时,其活动能力增加,扰动时腹痛阵发,如虫多可引起肠梗阻,窜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治疗以驱蛔虫为主。宜用乌梅丸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肠梗阻则应配合通利腑气,当蛔虫驱去以后,再予健脾驱虫使君子、苦楝根皮等;健脾异功散加减。[3]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1.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治疗小儿虫痛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小儿虫痛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小儿虫痛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小儿虫痛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