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 2012年05月30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西医治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对易感者此类炎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广泛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其气道具有对刺激物的高反应性。约20%患者有家族史。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以上在12岁以前发病。

哮喘的病因

最新研究表明:呼吸道局部白细胞介素-13(IL-13)分泌的增多是引发哮喘的重要元凶;硫酸酯酶修饰因子2(SUMF2)可抑制IL-13在呼吸道局部的分泌,并对遏制哮喘的发作起重要作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分泌的IL-13在哮喘中扮演重要“角色”,堪称哮喘各种局部炎症反应的始动因子;分泌后的变异IL-13使IL-13信号转导途径发生改变,更容易导致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6(STAT6)的磷酸化,加重气道的高反应和炎性因子的分泌。在哮喘发作的背后,不仅有IL-13变异的影子,还首次发现SUMF2能抑制IL-13的分泌,这为哮喘的诊治提供了新的靶标,开启了诊断哮喘、控制病情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哮喘的临床表现

1.部分患者有过敏史或季节性发作史。

2.突然发病,呼气性呼吸困难伴喘鸣音。

3.双肺弥漫性哮鸣音,有感染者可闻湿性罗音。

4.哮喘严重发作持续24小时或以上,经一般治疗不缓解者,称哮喘持续状态。

哮喘的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病毒感染、运动或某些刺激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并排除可引起喘息或呼吸困难的其他疾病。

哮喘的治疗原则

1.消除病因。

2.控制急性发作。

3.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哮喘的用药原则

1.轻度发作者选用β激动剂(舒喘灵等)及茶碱类口服或吸入。

2.中度发作者须加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或口服。

3.重度发作(哮喘持续状态)须应用糖皮质激素静注,静滴继而口服;氨茶碱静注,继而滴注;β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吸入或静滴;补足液体;纠正酸碱平衡;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4.缓解期患者推荐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以预防或减轻发作,也可选用脱敏治疗。

辅助检查

1.对轻、中型支气管哮喘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症状不典型或合并感染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

2.好转:哮喘发作较前明显减轻,但仍须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舒张剂,但只需既往用量的1/3; 哮喘症状有所减轻,仍须用糖皮质激素或(和)支气管舒张剂,用药剂量不少于原来的1/2。

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中医治哮喘

哮喘,病名。哮证与喘证的合称。哮,指呼吸气急而喉间痰鸣声。喘,指呼吸迫促。哮与喘在发作严重时均可见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哮常并见喘,而喘则未必见哮。哮喘是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临床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病因病机大致相同,故合并叙述。

《医学正传·哮喘》:“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哮喘证,一般有发作时,有间歇时。发作时则喘息气促或喉有痰声,间歇时则喘平,呼吸如常。哮喘危症多属难治,证见发汗如油,汗出如珠,抬肩撷肚,直视谵语,鼻扇口开,胸前高起,脉络散张,手足厥冷(《证治汇补·喘病章》)。参见哮证、喘证条。

哮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急剧变化时较多,且易复发,男女老幼皆可罹患。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均属中医“哮喘”范畴。

哮喘可见于多种疾病,发作缓解后应积极治疗其原发病。

发作严重或哮喘持续状态应配合药物治疗。

气候转变时应注意保暖,属过敏体质者,须避免接触致敏原和进食过敏物。

哮喘的病因病机

哮喘的病因:哮喘成因有外感、内伤两端。

外感:受风寒、风热侵袭,或过敏体质受烟尘、漆气、花粉等影响,均可使肺气失宣、阻塞气道而致;

内伤:或因脾失健运,聚湿成痰;或因情志不调,忧思气结,气机不利;或劳欲、久病,伤及肺阴,久病迁延,由肺及肾,肺虚则气无所主,肾虚则摄纳无权,以致哮喘发作。

哮喘的病机:

实证:气郁痰壅,阻塞气道,多见于发作期;

虚证:反复发作致肺气耗损,久则累及脾肾。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炎症和免疫缺陷有关。

哮喘的辨证分型

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

实证

风寒外袭:咳嗽喘息,咯痰稀薄,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痰热阻肺:咳喘痰粘,咯痰不爽,胸中烦闷,咳引胸胁作痈,或见身热口渴,恶心纳呆,苔黄腻,脉滑数。

虚证

肺气不足:喘促气短,喉中痰鸣,气怯声低,吐痰稀薄,或烦口干,两颊潮红;

肺虚及肾:气息短促,动则喘甚,形瘦神疲,汗出肢冷,舌淡苔红,脉沉细。

哮喘的治疗

刺灸法

实证

治则 祛邪肃肺,止哮平喘

处方 肺俞 膻中 天突 尺泽

方义 取肺之背俞穴以宣发太阳经气,祛邪外出;膻中乃气之会穴,宽胸理气,舒展气机;天突降逆平喘止哮;尺泽为肺经合穴,肃肺化痰,降逆平喘。

随证配穴 风寒—风门,风热—大椎、曲池,肝郁—太冲,痰盛—丰隆,喘甚—定喘。

操作 毫针刺,泻法,背俞穴可艾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虚证

治则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

处方 肺俞 肾俞 膏肓 太渊

方义 取肺俞、肾俞补益肺肾之气;膏肓理肺补虚,太渊乃肺之原穴补益肺阴,使肺气上充,上有主而下能纳,气机得以升降,哮喘自平。

随证配穴 肺气虚—气海,肾气虚—太溪,盗汗—阴郄,喘甚—定喘、天突。

操作 毫针刺,补法,亦可艾灸、拔火罐,每日1~2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穴位贴敷法

选穴 肺俞 膏肓 膻中 定喘

方法 白芥子30g、甘遂15g、细辛15g共为细末,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每穴涂药蚕豆大,外敷胶布,每次贴30~60min,以局部红晕微痛为度。若起泡,消毒后挑破,涂龙胆紫。

穴位埋藏法

选穴 膻中 定喘 肺俞

方法 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三角缝合针,将“0”羊肠线埋于穴下肌肉层,每10~15日更换1次。

穴位割治法

选穴 膻中

方法 常规消毒后,局麻浸润,切开穴位1cm,割去皮下脂肪,缝合,外敷纱布包扎即可,每10~15日1次,1~2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