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 2015年10月16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五味:1、辛、酸、甘、苦、咸;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

辛、酸、甘、苦、咸·五味

五味为中药学名词。即辛、酸、甘、苦、咸[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机酸,甘味的多含醣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淡味,因其药味不甚明显,前人将它附属于甘,因而也就习称“五味”。

五味所入

五味所入简称“五入”(见《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入胃,各有它所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所入”和临床药物治疗有关。

五味所禁

五味所禁简称“五禁(见《素问·宣明五气篇》)。“禁”,有避免和禁忌的意思。由于五味归于五脏,而五味之性各有所偏,偏则容易致病,故必有所禁。辛味善走气分,但性主散,多食则能耗气,故气病不宜多食辛味。咸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运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称“决渎之宫”(见《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的决渎功能是联合许多脏器而发挥其作用的,其中尤以肾、脾、肺等关系更为密切,如这些脏的功能障碍,可使三焦不通利、气化失常而产生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

五味的药理

五味主要是由人们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但也有根据临床治疗效果而确定的,如虎骨、蜈蚣有祛风湿功效而认定其味辛。有补益作用的便认为有甘味,有发表作用的便认为有辛味等。最近有人提出,认为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五味》

《五味》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主要论述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的五脏,如酸味入肝、苦味人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日常所食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属[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本文以五行生克规律,说明了五味与五脏疾病的关系,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