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梅毒

疾病 消化内科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èi méi dú

2 英文参考

gastric syphilis

3 疾病代码

ICD:K31.8

4 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

5 疾病概述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通过接触传染,临床上可分为初期、二期、三期(晚期)3个阶段。胃梅毒是由于梅毒螺旋体侵犯胃壁所致,是一种罕见的胃疾病。表现为饭后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伴有上腹胀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等。有些病人症状类似消化性溃疡。少数病例腹部体检可触及肿块

6 疾病描述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通过接触传染,临床上可分为初期、二期、三期(晚期)3个阶段。胃梅毒(syphilis of stomach)是由于梅毒螺旋体侵犯胃壁所致,是一种罕见的胃疾病。

7 症状体征

症状发展较缓慢,但进行性加重,随着胃容积缩小和并发溃疡而明显。开始多表现为饭后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伴有上腹胀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等。因胃瘢痕形成及幽门通过受阻,腹痛呕吐加重。有些病人症状类似消化性溃疡。少数病例腹部体检可触及肿块

8 疾病病因

胃梅毒梅毒螺旋体侵犯而引起。

9 病理生理

病变开始在胃黏膜下层。早期梅毒即可使胃壁受累,但多数为一过性,第二期梅毒胃黏膜病理变化没有特异性。胃部病变主要是三期梅毒引起,表现为炎性浸润及形成树胶样肿,单发或多发,组织学呈肉芽肿改变,可见类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巨细胞围绕的中心性坏死病变。病原体在暗视野下嗜银染色或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可看到,也可采用免疫接种而发现。炎性浸润以黏膜下层为主,肌层也可增厚。病变处表面黏膜光滑,色泽较暗。也可在胃壁形成典型的树胶肿、浅表结节,以后溃破成溃疡,接触时有硬结感,形成瘢痕或穿破胃壁。

10 诊断检查

11 诊断

胃梅毒无特异症状,诊断较困难,依据以往疾病史、初期梅毒下疳病史及胃X线检查血清抗原反应,有助于确诊。胃镜所见及活组织检查符合梅毒的病理改变,可确定诊断。经抗梅毒治疗后,胃部X线钡餐造影显示病变好转或消失,对诊断亦有帮助。

12 实验室检查

血康瓦反应多为阳性。早期胃梅毒胃酸无明显变化,晚期可出现胃酸分泌减少。

13 其他辅助检查

1.胃X线钡餐造影 可提示:

(1)砂钟胃。

(2)弥漫性胃壁受累,形成皮革胃。

(3)胃充盈缺损。

(4)胃容积减少而呈管状狭窄。

(5)多为浅溃疡X线检查不易发现,如为大溃疡X线检查似癌性溃疡

2.胃梅毒初期胃镜检查可见胃炎性改变,包括胃黏膜充血糜烂、散在出血点,胃窦部可见浅表溃疡。晚期梅毒出现胃窦狭窄,胃壁蠕动减弱,以及树胶肿破溃后形成较大不规则的溃疡,外观难与癌性溃疡区别。

14 鉴别诊断

胃梅毒有时与胃癌胃溃疡难以鉴别。但胃梅毒发生于未经抗梅毒治疗的年轻患者,病程较长,体重下降较胃癌缓慢。有时须经活组织检查或手术后病检查方能确诊。

15 治疗方案

治疗可采用青霉素200万~400万U,静点,4小时1次,连续10 天,如对青霉素过敏可用红霉素四环素2g/d,分2次静点,连续30天。若病变广泛,幽门不全梗阻,疼痛持续不好转,营养状况很差者,可手术治疗。

16 并发症

胃部病变主要为晚期梅毒引起。可在胃壁形成典型的树胶肿,但并不多见。树胶肿破溃后可形成溃疡瘢痕或穿破胃壁。由于瘢痕的形成而致胃变形呈砂钟状。

17 预后及预防

18 预后

经充分治疗的患者,应随访2~3年。治疗后第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包括临床与血清(非螺旋体抗原试验),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随访期间严密观察其血清反应滴度下降与临床改变情况,如无复发即可终止观察。

19 预防

1.在3 个月之内凡接触过传染梅毒的性伴应予检查、确诊及治疗。

2.早期梅毒在治疗期禁止性生活。

20 流行病学

Andral于1834年首先报道2例有胃症状的晚期梅毒病人。国外学者估计胃梅毒仅占晚期梅毒的0.1%。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梅毒进行大力防治,梅毒较少见,而胃梅毒则罕见。胃梅毒患者男性较多,大多数发病年龄为30~50岁。初期、二期均有传染性,早期病变如下疳等均能自行愈合,随后数年或数十年病变进展缓慢,胃梅毒为二、三期梅毒

21 特别提示

在3个月之内凡接触过传染梅毒的性伴应予检查、确诊及治疗。早期梅毒在治疗期禁止性生活。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胃梅毒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胃梅毒相关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胃梅毒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