痏疮

针灸学 灸法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òu chuāng

2 概述

痏疮灸法术语。见《针灸大成》卷一注。指灸疮。或指针痕。[1]

3 灸疮·痏疮

灸疮指灸治后局部因烧灼而化脓成疮。见《金匮要略》。又写作“灸创”,见《武威汉代医简》。《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说明直接灸法要求灸处化脓成疮才能起防治疾病的作用。古代于灸后常采用各种方法以促使灸疮透发。如用葱熨、皂荚汤洗,以及内服四物汤,食冈鱼、豆腐、鸡、鹅、竹笋羊肉等。直接灸后即于灸处贴敷膏药以促使化脓,以后每日换帖一次,待自然收口结痂而愈。[2]

4 针痕·痏疮

针痕为针后皮肤上留下的痕迹。俗称针眼。《明史·凌云传》:“吴江妇临产,胎不下者三日,呼号求死,云针刺其心,针出儿应手下。……取儿掌视之,有针痕。”[3]

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1.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7.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0.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