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科

中国古代医学分科 中医学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hán kē

2 注解

伤寒科为明代医学分科的一种[1]。早在北宋时,伤寒课程就列入医学学习科目。明太医院内共设十三科伤寒为其中之一,是专门治疗外感疾患的,类似于现代内科中设置的某些专科[1]

参见十三科十三科为我国古代医学分科情况[2]。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2]。元代十三科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2]。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2]。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外科接骨正骨,去金镞、祝由按摩等科[2]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3.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