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简
卷之十二凡血得热则淖溢,故鲜;得寒则凝泣,故瘀。当审其风热风冷二证,与蛊利大别,外有血痔、血枯、内衄、酒利、肺疽、肠胃蓄瘀、远近血等,各有门类,不可混杂。古方云∶积冷积热,及水谷实而下利者,并以大黄汤...
中医古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二;宋;陈言忧伤
卷二劳伤忧愁太过,忽忽不乐,洒淅寒热,痰气不清,萱草忘忧汤主之。萱草忘忧汤(自制)桂枝(五分)白芍(一钱五分)甘草(五分)郁金(二钱)合欢花(二钱)广皮(一钱)半夏(一钱)贝母(二钱)茯神(二钱)柏仁...
中医古籍;校注医醇剩义;卷二劳伤;清;费伯雄朱跋
...中求得用药的原则;从相对的比较、相反的比较中,求得中医药学理的正确观点;好学虚心,不断努力,庶不负先生郑重叮咛之一片苦心尔。通家后学朱祖怡敬跋
中医古籍;校注医醇剩义;清;费伯雄五、风失音不语候
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音声之户;舌者,声之机;唇者,声之扇。风寒客于会厌之间,故卒然无音。皆由风邪所伤,故谓风失音不语。《养生方》云∶醉卧当风,使人发喑。
中医古籍;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隋;巢元方九、风口候
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诊其脉,浮而迟者可治。《养生方》云∶夜卧,当耳勿得有孔,风入耳中,喜令口。
中医古籍;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隋;巢元方二十三、风湿候
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风者,八方之虚风;湿者,水湿之蒸气也。若地下湿,复少霜雪,其山水气蒸,兼值暖,退人腠理开,便受风湿。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经久,亦令...
中医古籍;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隋;巢元方二十九、风惊候
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风惊者,由体虚,心气不足,为风邪所乘也。心藏神而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虚,虚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乘,故惊不安定,名为风惊。诊其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
中医古籍;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隋;巢元方三十四、刺风候
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刺风者,由体虚肤腠开,为风所侵也。其状,风邪走遍于身,而皮肤淫跃。邪气与正气交争,风邪击搏,如锥刀所刺,故名刺风也。《养生方》云∶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物,亦成刺风。
中医古籍;诸病源候论;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隋;巢元方三十八、风气候
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风气者,由气虚受风故也。肺主气,气之所行,循经络,荣脏腑,而气虚则受风。风之伤气,有冷有热,冷则厥逆,热则烦惋。其因风所为,故名风气。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
中医古籍;诸病源候论;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隋;巢元方二、虚劳羸瘦候
卷之三虚劳病诸候上(凡三十九论)夫血气者,所以荣养其身也。虚劳之人,精髓萎竭,血气虚弱,不能充盛肌肤,此故羸瘦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云∶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壮,有颜色,...
中医古籍;诸病源候论;卷之三虚劳病诸候上(凡三十九论);隋;巢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