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针法
...明·李梃《医学入门》:“散针者,治杂病而散用其穴,因病之所宜而针之,初不拘于流注也。若夫折伤跌扑,损逆走痛,因其病之所在而针之,虽穴亦不顾其得与否也。”即不拘流注等法而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穴针刺。
中医学;针灸学;针灸选穴法气虚脱肛
...门脱出,轻者在大便时肛门下脱,便后又慢慢收合,甚者因病延日久,肛门滑脱不收,不能自然收缩。多伴有面色青黄,唇色淡白,指头发冷等。由泻痢日久,中气虚弱,肠薄脂消,使肛门滑脱不收。治以温中健脾为主,先服补...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脾主后天
...收和运输水谷精微,故称。临床上,凡后天营养失凋,或因病伤及脾胃者,可采用调理脾胃之法治疗。脾主后天与肾主先天相对而言。《医宗必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
中医学;脏腑;针灸学内蒸
...。其证外寒内热,以手抚骨觉内热甚。其根在五脏六腑,因病后得之,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参见五蒸:五蒸为病证名。骨蒸、脉蒸、皮蒸、肉蒸、内蒸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内伤蓄血
...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脏腑器官。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滞,经脉阻塞,瘀热互结,积瘀成瘕,甚至蓄血发狂等。临床表现较复杂,如面色...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李象
...代医家。字石泉,里贯欠详。幼习举子业,精研易学。后因病而延东阳名医卢毂庵诊治,未逾年疾瘳,象尽得以传,竟以医名。后又潜心医经之研究,并撰著《医略正误》,又称《医略正误概论》,刊行于世。
明代绝产
拼音:juéchǎn绝产出《脉经》卷九。又名绝生、断产。一指妇女因病而终身不孕,或不再能生育;一指用药物、手术等方法达到终身不孕的目的。
江秋
...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官至广东会同知县。后因病归里,究心医学。因见民间病家常因迷信而误及生命,遂决心著作,以应民间紧急治病之需。其著作为《笔花医镜》四卷,流传颇广。
清代;医家;人物百科悸心痛
...此处实指胃脘部)兼悸者。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因病久气血虚损,心脾失养所致。《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岐骨陷处痛,名心痛。”“悸而痛,名悸心痛。”治用辰砂妙香散、加味四七汤、归脾汤等方。参见九...
中医病证名郭鉴
拼音:guōjiàn郭鉴明代医家。字丹泉。江苏人。因病习医,在官事余暇之时搜集古方,并汇集当地医生的医案及秘方,编为《医方集略》七卷(1545年)。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