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补血药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见女科)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五)补血药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苦,性温,无毒。生者∶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跌仆外伤,诸种失红。熟品。补血和血、虚症堪用。此药既能内服,亦可外治。活血化瘀、旅行及居家备之,可以救急。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五)补血药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辛、涩,性偏温,无毒。入肺、肝、脾三经。能强身止血,治过力劳伤。热病肠红拯救,虚人吐衄频尝。此草止血和血,又能补益,为虚人血症不可或缺之药。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一)凉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胞络、肝三经。凉血和血,清解疮疡。宣发痘疹、通大小肠。治五疳以称善,利九窍而允藏。紫草,凉而不凝,为痘家血热之要药。但痘证极重脾胃,过用则有肠滑之虞。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明;李中梓(一)凉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见退骨蒸药)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明;李中梓(一)凉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味苦,性寒,入肝经。凉血清营,散瘀通结,止痛消肿,用于痈疖。《本草求真》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味甘,性寒,无毒。入肺经。凉金定喘,治吐衄并血瘀。利水通淋,祛黄胆及痈肿。茅针溃痈,茅花止血。甘寒可除内热,性又入血消瘀,且下达州都,引热下降,故吐血衄血者急需之。吐血有因于寒,...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味甘,性平。无毒。入肝经。熟用止血,生用行血。伍五灵脂,治心腹痛。入东方血海,是其本职。利小便者,兼入州都耳。蒲黄,乃手足厥阴血分药,能凉血散血,故血分瘀滞之痛,皆可用之。又舌胀...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肺经。反乌头。肺伤吐血建奇功。痈肿排脓称要剂。性收色白,合乎秋金,入肺经以疗诸热之证,收中有散,又能排脓。痈疽溃后,不宜与苦寒药同服。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明;李中梓(二)止血兼化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胞、肾二经。行血止血、消瘀通经。风痹咸宜,扑损可治。茜草忌铁、根可染绛,但无瘀者勿用。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