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补阴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又名孩儿参。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益气健脾,生津养肺。气血不足,病后虚羸。倦怠乏力,自汗萎靡。食少心悸,口干液亏,用以调补,能使春回。此药力薄,须持续服用,其效始...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三)补阴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苦、甘,性凉,无毒。入肺、胃二经。滋补肺金称善,疗治虚火尤宜。能养胃以生津,除烦倦而不疲。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改用西洋参。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三)补阴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肝、脾、肾四经。恶贝母。忌铜、铁、葱、蒜、萝卜、诸血。产怀庆,黑而实肥者佳。凉血补阴,去瘀生新。养筋骨,益气力。理胎产,主劳伤,通二便,消宿食。心病而掌中...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三)补阴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益气养阴,补脾润肺。肺燥干咳,气馁消渴。体虚乏力,用以服食。味甘气和,为益脾阴之剂,土旺则湿除,故又能祛湿。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三)补阴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恶巴豆。畏僵蚕。酒浸,酥拌,蒸。清胃生肌,逐皮肤虚热。强肾益精,疗脚膝痹弱。浓肠止泻,安神定惊。益阴也,而愈伤中入胃清湿热,故理痹证泄泻;入肾强阴...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三)补阴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一名鳢肠。味甘、咸,无毒。入肾经。补肾止血,黑发乌须。其效甚宏,当及时多收之。苗如旋复,实如莲房,断之有汁,须臾而黑,故名墨旱莲。或酒煎,或熬膏。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四)阴阳双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蜜水拌蒸。润肺而止嗽痰;补脾而去湿热;养肝而理伤泪出;益肾而除腰痛茎寒。葳蕤,滋益阴精,与地黄同功;增长阳气,与人参同力。润而不滑,和而不...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四)阴阳双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酸、甘,性平。入肺、脾、肾三经。益气力,强筋骨。固精气,驻颜色。敛肺金,治久咳。此药得效即止,不宜常用。亦阴阳双补之品也。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四)阴阳双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咸,性温,无毒。入心、肾二经。米泔洗净,童便浸揉,色白为度,入铅瓶中,封固,重汤煮三时,待冷方开。补心除惊悸,滋肾理虚痨。养血益气、宁志返老。阴阳双补,坎气名高。此物陈藏器...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四)阴阳双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肝、肾三经。去瘀血,补真阴。父发与鸡子同煎,免婴儿惊悸。己发与川椒共,令本体乌头。吐血衄红取效,肠风崩带宜求。发者,血之余也。故于血证多功。入罐中,盐泥固...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