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六经方药
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证立方。六法为君。十法为佐。治寒伤已无余蕴。虽然。病变不常。气血有素。穷不常之病变。须门门透彻。葆有素之气血。要息息通灵。斯可言医治之方药矣。姑详述之。【秀按】...
中医古籍;重订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徐荣斋总论
光致所讲幼科,注重在实用二字,不尚虚文。以自己二十余年临证延医之经验,兼采各家学说医理,简易明通。于临证实用者,均采集不嫌其浅俗,以求对于病者实用,对症治疗。平日体察小儿所常得的各种病症,与成人的病症...
中医古籍;幼科概论;明;佚名胎毒论治
凡初生婴儿,数月或周岁及两岁以内,头面环唇等处,忽生疮结,细如粟米粒,白脓头破裂即连成片,热胀痛痒不安,时时流出淡黄腥脓水。附近的好皮肤,一经流出的黄脓水浸染,旋复成疮,初起在皮肤外间溃烂红肿,若不治...
中医古籍;幼科概论;明;佚名(七)入水法
十四、补益门〔原文〕入水,举两手臂不息,不没法。1、向北方箕踞,以手掩(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2、箕踞,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其可用行气。愈淋沥、乳痛。3、举脚交叉项,以两手据地,举...
中医古籍;养生导引法;十四、补益门;明;胡文焕第四节·伤寒转脱
第十章·伤寒坏证喻嘉言云。人生之阴阳。本相抱而不脱。故阳欲上脱。阴必下吸之而不脱。阴欲下脱。阳必上吸之而不脱。人病则阴阳偏胜。偏胜至极则脱矣。然脱有上下之分。上脱者。身轻快而汗淋漓。妄见妄闻。如有神灵...
中医古籍;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十章·伤寒坏证;清;俞根;徐荣斋第二节·看口齿法
第五章·伤寒诊法凡口与鼻气粗。疾出疾入者。为外感邪气有余。口与鼻气微。徐出徐入者。为内伤正气不足。此辨内外虚实之大法也。若口臭口燥者胃热。口有血腥味者亦胃热。口淡乏味者。胃伤津液。口腻无味者。胃有湿滞...
中医古籍;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五章·伤寒诊法;清;俞根;徐荣斋十六、胀满门
〔原文〕一法∶蹲坐,住心,卷两手发心下,左右手摇臂,递互欹身,尽膊势,卷头筑肚,两手冲脉至脐下,来去三七。渐去腹胀肚急闷,食不消化。〔解说〕蹲坐,收心定意,卷曲两手从心向下,然后左右摇动两臂,交替侧斜...
中医古籍;养生导引法;明;胡文焕第六节·询二便
第五章·伤寒诊法《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变也者。如中气不足以御寒。溲则澄澈清冷。甚则膀胱不约而遗溺。便则溏泻飧泄。甚则大小肠直倾而洞泄。中气不足以制热。溲则水液混浊。甚则膀胱不利为癃。便则胶...
中医古籍;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五章·伤寒诊法;清;俞根;徐荣斋第一节·伤寒兼风
...即重伤风),确是一个好药方;其中白芍一味,根据近代中医用药法则,似觉突出,不如删去为妥。”沈先生并把重伤风的病原和症状发展,也作了有系统的叙述∶“重伤风即流行性感冒,其病源为滤过性病毒,潜伏期一至三日...
中医古籍;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清;俞根;徐荣斋第二十节·漏底伤寒
第八章·伤寒兼证【因】外感证一起。即直肠洞泻。不因攻下而自利者。世俗通称为漏底伤寒。然有协风、协寒、协热、协食之别。必先其所因而明辨之。【证】协风自利者。初起头痛怕风。自汗腹疼。肠鸣飧泄。完谷不化。舌...
中医古籍;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清;俞根;徐荣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