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氧液联合缺血预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组(P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高氧液灌注组(H组)、高氧液灌注联合缺血预处理组(HI组)。除P组外各组动物接受冠状动脉左前分支60min阻断和120min再灌注。I组及HI组在长时间缺血前接受反复...
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10期ConformationalConstrainingofInactiveandActiveStatesofaSevenTransmembraneReceptorbyMetalIonSiteEngineeringintheExtracellularEndofTransmem
...dCXCL8/IL8),andangiostaticnon-ELRCXC-chemokinesactasinverseagonists(CXCL10/IP10andCXCL12/SDF-1)(Arvanitakisetal.,1997;Rosenkildeetal.,1999).Inaddition,theHHV8encodedCC-chemokinevCCL2actsasaninverseagonistforORF74-HHV8(Arvanitakisetal.,1997;Rosenkildeetal.,1999).TheinteractionoftheCXC-chemokineswithO...
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分子药理学杂志;2006年第68卷第12期数字化成像与传统的乳腺屏胶钼靶摄片
...进行展望。方法对700余例乳腺摄片及乳腺导管造影者使用IP板摄片,进行数字化处理。结果计算机X线摄影(CR)系统可以实现乳腺数字化摄片,为乳腺疾病诊断提供高质量图像。结论拥有计算机X线摄影(CR)系统的医院,可以利...
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1期大鼠实验性脑缺血耐受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用价值。方法将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预缺血+再缺血(IP+MCAO)组:预缺血10min后分别于再灌注1、3、7、14、21d后给予2h大脑中动脉阻塞,然后再灌注22h后处死;假手术+再缺血(SS+MCAO)组:假手术代替预缺血,在假手术后按前...
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7年第22卷第4期二、信号转导中第二信使含量的测定
...细胞内Ca2+([Ca2+]i)、二酰基甘油(DAG)、三磷酸肌醇(IP3)以及环腺苷酸(cAMP)等。 1.[Ca2+]i的测定 细胞内Ca2+的测定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离子微电极测定法、放射示踪法及标记示踪法等。目前常用标记示踪法,即用...
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教材类;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缺血预处理在心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保护的作用
...ol.13No.5P.311-31411(广州)为了研究单一周期的缺血预处理(IP)方法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研究者2002年8月至2006年4月85例慢性心瓣膜疾病患者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IP组(n=47):主动脉阻断前实行...
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心胸外科研究称患类风湿关节炎的癌症患者死亡率更高
...王国研究小组调查分析了2015例新近发病的炎性多关节炎(IP)患者,根据美国风湿病学学会诊断标准,随着时间推移,很大比例的患者都进展成RA。 研究者跟踪调查这些IP患者达10年之久,观察其癌症发生率。最终发现其中123例...
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肿瘤相关香港大学医科生夺得国际医学大奖
...迪,去年研究防止肝脏移植后肝癌复发,成功找出基因“IP10”可刺激癌细胞。该研究最近夺得国际医学大奖“RisingStarAward”(明日之星奖),是首次有医科学生获得此殊荣。 该项有关于防止肝脏移植肝癌复发的研究,不仅成功...
医学教育;科教新闻关于征求对影像IP板等产品分类界定意见的函
...我司提出了初步意见,现征求你们的意见: 一、影像IP板:用于CR系统X光影像的存储,拟作为I类医疗器械管理。 二、同视机:用于对弱视、斜视、立体视眼类缺陷的检查,拟作为I类医疗器械管理。 三、排卵测定器...
医源资料库;医药卫生法规大全;药政类(药品、食品、器械);医疗器械法规HMIS技术构架的系统设计方案
...提出了自己的构建方案。【关键词】技术管理信息系统;IP地址;拓扑结构;虚拟局域网;VLAN干道协议 SchemaofSystemDesignBasedonHMISTechnicalStructureMEITing(DepartmentofBasicsofComputerScience,ChengduMedicalCollege,Chengdu610083,China)Abstract:Thefreightveh...
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