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痢疾用热药之
卷之八·痢疾门原病式云或曰白痢既为热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耶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盖病微者可愈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而死矣凡治热甚吐泻亦然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
中医古籍;幼科类萃;卷之八·痢疾门;明;王銮论热药治痢之误
卷五滞下门原病式云或曰白痢既为热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耶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流通湿润燥气和而已盖病微者可愈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而死矣凡治热甚吐泻亦然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
中医古籍;玉机微义;卷五滞下门;元;明;徐彦纯热药误人最烈论
...家俱不察,或云更宜引火归元,或云此是阴症,当加重其热药,而佐以大补之品。其人七窍皆血,呼号宛转,状如服毒而死。病家全不以为咎,医者亦洋洋自得,以为病势当然。总之,愚人喜服补热,虽死不悔。我目中所见不一...
中医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清;徐大椿(一)温散风寒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辛、性温、无毒。入肝经,反驴肉、无鳞鱼、河豚、蟹、黄鱼。散风邪∶清巅顶。利咽喉,透麻疹。化瘀血,消瘰。理疮疡,破聚结。长于治风,又兼治血,何也?为其入风木之藏,即是血海...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一)温散风寒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辛、性平。入肺、胃二经。忌枣、蜜、犬、雉肉。通中发汗,头疼风湿总蠲除。利便开关,香港脚奔豚通解散。专攻喉痹,亦可安胎。伤寒寒热皆宜,面目浮肿亦治。葱味最辛,肺之药也。故...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一)温散风寒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辛,性热,无毒。入肺、胃二经。生能发表,熟可温中。开胃有奇功。止呕为圣剂。气胀腹疼俱妙,痰凝血滞皆良。刮下姜皮,胀家必用。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霍乱等一切卒暴...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一)温散风寒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三经。助阳散寒,温经通脉。达营卫,和表里。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理心腹之痛。搜关节之痹。直行兼为奔豚之向导。本经疏证云∶“和营、通阳、利水、下...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一)温散风寒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辛,性温,无毒。入心、小肠二经。恶黄、山茱萸。畏滑石。反藜芦。风寒湿痹,头痛鼻塞。下气破痰,头面游风。百节拘挛,齿痛目泪。味辛,性温,禀升阳之气,而为风剂,辛香开窍,故...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二)清散风热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产苏州者良。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净龈舌。辟口臭,畅鼻塞。透痧疹,通关节。下滞气,除秽恶。发汗解表,故去风清热、利于头面,辛香开气,故胀满食滞...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二)清散风热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肺、脾二经。解肌发汗,头疼与寒热同除。下气清烦,满闷与温并妙。疫气瘴气,皆可用也。痢疾疟疾,无不宜之。外用治口舌生疮,煮汁救喉痹不语。豆经蒸窨,能...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