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经病
...或桂枝加葛根汤发之,或以白虎汤清之,或以柴胡白虎汤和之,随其证而施之可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中医诊断学;经络学;中医内科学;疾病(疒贵)(tuí音颓)疝
...(疒贵)疝,足阳明经病,内有脓血,即巢氏之胕疝,子和之血疝也。”治宜散寒行气化瘀。如《类证治裁》卷七:“肝脉滑甚为(疒贵)疝,言肝木乘胃,或至溃脓下血。荔枝橘核汤,橘核散。”参见疝条。
中医病名太阴经病
...嗌干者,此传经之阳邪也,法当用小柴胡去人参加芍药以和之。不已,则下之。经又谓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此直中之寒邪也,法当理中汤以温之。又谓太阳证,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此误下内陷之...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经络学;疾病伤寒发颐
...不渴者,牛蒡甘桔汤散之;患上微热不红疼痛者,冲和膏和之;肿深不退欲作脓者,托里消毒散。”脓已成者则应切开引流。相当伤寒并发腮腺炎。应慎用切开引流术。参见发颐:发颐为病名。1.发颐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
中医学;中医病名;中医诊断学脉以胃气为本
...缓,节律一致;在病脉指不论浮、沉、迟、数,皆不失冲和之象。《望诊遵经》:“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参脉无胃气条。
中医学;脉学术语李翰林
拼音:lǐhànlín李翰林唐代官吏。知医。其原名已佚不可考,天台(今属浙江)人。因旁通医术而为人疗疾。有莫姓患者,喘病久治不愈,李以青桔皮裹刚子一个,以线缚定,于火上烧之,烧灰存性,以生姜汁和之,竟愈其疾。
举、按、寻
...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中医学;脉诊;脉诊方法;中医诊断学;切诊;切脉指法;针灸学当脐痛
...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此为本虚受寒,小建中汤和之。”多属脾经虚寒。本证亦可由虫积引起。参见脐中痛、虫积腹痛:脐中痛为症状名。见《张氏医通》。指脐周部疼痛。《医学刍言》:“脐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肾...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斑
...者,可用下法泄热,《温病条辨》载述用“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内陷”。斑多属热证、实证;或有属于虚寒者,治法当据辨证属性而定。联系现代医学,斑证可见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
中医证名迎随
...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参见迎随补泻:迎随补泻为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各家注解有以迎随泛指多种针刺补泻的总则...
中医学;针灸学;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