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统论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论曰,咽门者,胃气之道路,喉咙者,肺气之往来,一身之中,气之升降出入,莫急乎是,详考经络流注,则咽喉所系,非特肺胃为然。故孙思邈曰,应五脏六腑往还,神气阴阳通塞之道也,人之气血,与...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补益统论
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论曰黄帝难经曰,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此...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鼻衄统论
卷第七十鼻衄门论曰内经谓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盖脾土也,肝木也,土本畏木,今脾移热于肝,则是土气反盛,热往乘木,肝所藏者血,其神为魂,虚热胜之,故惊而衄也,从春至夏者为太阳衄,从秋至冬者为阳明衄,巢元...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七十鼻衄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寒症统论
...香附佐姜附除气分之寒,一隅三反可也。理中汤补中土以统治诸脏,中和之剂也。吴茱萸汤、大建中汤宣上焦之阳也。真武汤扶下焦之阳,以行水也。附子汤回坎中之阳,以祛寒也。四逆汤救四肢之厥冷。白虎汤、通脉四逆汤更...
中医古籍;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清;陈修园骨度统论
卷二针灸门凡用针。当先明骨节。骨节既定。然后分别经络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为施刺灸观病在或浅或深。若在皮毛。若在血脉。是动者治其气。所生病者治其血。浮络之血在筋者以燔针劫刺之。有余则泻。不足则补。...
中医古籍;普济方·针灸;卷二针灸门;明;朱梓大小便统论
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论曰脾胃大小肠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盖营受水谷之真精,营卫之根源,大小肠膀胱得以变化,皆营为之本,是以小肠为受盛之官,水谷初未分也,及其化物,归...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神仙统论
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论曰。嵇康之论养生曰。世或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又曰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天妄,此皆两失,康之大意,以谓神仙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至于导养得理...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痹症统论
卷六《内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称谓走注疼痛是也。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谓痛风是也。着痹者,着而不移,世称谓麻木不仁是也。夫痹...
中医古籍;金匮翼;卷六;清;尤怡膈气统论
卷第六十二膈气门论曰胸中者气之府,呼吸升降之道也。阴阳升降顺理。则气道通调。胸中乃治,喜怒寒热不调。则气聚于胸而为膈气,夫膈气有五。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是也。忧膈之病。胸中气结烦闷。津液不通。饮食不下...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二膈气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骨度统论
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论曰凡用针当先明骨节,骨节既定,然后分别经络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为施刺灸,观病所在,或浅或深,若在皮毛,若在血脉,是动者治其气,所生病者治其血。在浮络者取其浮络之血,在筋者以...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