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
外科卷下头面部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四肢部[1]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跌,俗称脚面,其骨乃足趾本节之骨也。[2]其受伤之因不一,或从陨坠,或被重物击压,或被车马踹砑。[3]若仅伤筋肉,尚属易治;若骨体受伤,每多难治...
中医古籍;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头面部;清;吴谦腰柱
外科卷下头面部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器具释义[1]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肩担形,宽一寸,厚五分,长短以患处为度,俱自侧面钻孔,以绳联贯之。[2]用法释义:凡腰间闪挫岔气者,以常法治之。若腰节骨被伤错□,膂肉...
中医古籍;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头面部;清;吴谦病机叙论
卷之六十六面部候经曰∶面热者,足阳明病热,面寒者,为胃寒。阳明胃经气盛有余,则身以前皆热,况其人素食膏粱,积热于胃。阳明经多血多气,本实,则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目,故面热之病生矣。先以调胃承气汤七钱...
中医古籍;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六面部候;明;徐春甫病机叙论
卷之六十六面部候面肿与浮,最宜分别。肿则为实,因风火上炎,红肿而热,或接而痛。此邪有余,脉必躁急紧实,当用防风通圣散之类,散而泻之。面浮则为虚,因脾伤劳后,饮食失节,水土不调,脾气输散不常,肺气传布失...
中医古籍;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六面部候;明;徐春甫治法
卷之六十六面部候戴人治头面肿者,为风乘阳明经也,阳明为气血俱多,乃与通圣散入姜葱、豆豉同煎,服取微汗,以草茎刺鼻中出血,其肿立消。学人不可不知也。面浮气喘者,有虚有实。虚者宜理脾调气,实者宜降气泻气,...
中医古籍;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六面部候;明;徐春甫目疡
卷之三面部(二)(详见杂病眼目门,兹不赘。)
中医古籍;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面部(二);明;王肯堂鼻疽
卷之三面部(二)或问∶鼻柱上生疽何如?曰∶是名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千金漏芦汤、活命饮,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
中医古籍;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面部(二);明;王肯堂发髭
卷之三面部(二)《鬼遗》云∶鼻下一处,人中两处为发髭。此多因摘髭外入风而结,攻作不常,寒热相并,此亦害人。或问∶两腮及鼻下肿生疮,恶血淋漓何如?曰∶此名疔疽。属阳明胃经,三日口噤如痉,角弓反张,按之如...
中医古籍;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面部(二);明;王肯堂牙叉发
卷之三面部(二)《鬼遗》云∶左右牙叉骨接处发痈疽,肿处胀攻骨及牙关,张口不得。因诸风热上攻,或多食烧炙之物所为,或因患牙痈,即从牙缝中破出脓血,切忌外风水触犯。按∶此系阳明经郁热,治宜清胃散、甘露饮、...
中医古籍;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面部(二);明;王肯堂承浆痈
卷之三面部(二)或问∶地角下生疽何如?曰∶是名颏痈,属阳明胃经积热所致。用白芷升麻汤、活命饮,加升麻、桔梗,更服紫金丹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
中医古籍;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面部(二);明;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