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异治论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又西北地寒,当用温热之药;然或有邪蕴于中而内反甚热,则用辛寒...
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李振华辨治痛经医案
...血调经,方用八珍汤加黄芪以补元气,养血调经;乌药理下焦之气;丹参活血止痛。如此补消兼施,则血行得活,瘀血不生,气血得充,胞脉得养,则痛经自愈。作者:许兴涛洛阳第二中医院471000
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辨丹溪二十九共九条
1.尝见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谓人生之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而专以抑火为言,且妄引<内经>阳道实,阴道虚,及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等文,强以为证,此诚大倍经旨,大伐生机之谬谈也。何也?盖人得天地之气以有生,而...
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王小平:“阴平阳秘”内涵与外延启微
...功能属性上的相反现象。《说卦传》日:“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搏。”相搏,即排斥、压迫。《内经》亦有“阴阳相逆”(《灵枢·口问》)、“阴阳相逐”(《灵枢·胀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
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从五脏分析小儿情志致病因素
...ddot;五脏证治总论》谓:“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嫩,精气未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以及由于肾阴不足,心火易炎。此外由于心火亢盛,心神不宁,加之火盛灼津,炼液...
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第6卷第5期中药治疗剖宫产后恶露延长的临床观察
...中重用黄芪,意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出于无形之气,故也。使气旺血止,气盛血行。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强子宫收缩,利于血性恶露排出和子宫复旧[1]。黄芪、益母草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
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年第4卷第4期刘景源: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
...伤则心不藏神,心冲外越而症见“心神不安”。人体卫阳之气昼行于阳,夜入于阴、营热阴伤之证,本自阳热之邪髂而营阴不足,又加之阳入于阴,则阳热盛而阴不能制,故热势更甚,除见身热夜甚外,其心不藏神之兆亦更明显...
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异传篇
...于肝三日,传于脾五日,传于胃十日,传于肾又三日,邪散而愈,否则死。邪入于脾一日,传于胃二日,传于肾三日,传于膀胱十四日,邪散而愈,否则死。邪入于胃五日,传于肾八日,传于膀胱又五日,传于小肠又二日,传于...
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外经微言;卷八中医临床“药动学“浅论
...气、味两方面的特征,它们是构成中药性能的基础。中药之气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四气五味之气,即温、热、凉、寒之气。这种气禀受于天地之气,是药物(尤其是植物药)在生长过程中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的影...
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药物与临床浅析中韩体质学说之异同
...四象也,而且认为“心是完全无形的,说:“浩然之气出于肺脾肝肾,浩然之理出于心也。同时,李济马认为:人体由两大要素即身和心组成,两者的比重与作用相等,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年第5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