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胃经。又名竹二青。(刮去青皮,用第二层)疏逆气,而呕呃与噎膈皆平;清血热,而吐衄与崩中咸疗。竹种最多,惟大而味甘者为胜,必生长甫及一年者,嫩而有力。然久用能损气。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脾经与胃经;明;李中梓(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温中下气、益肾归元。利肠胃,止呃逆。刀豆止呃,下气归元四字,足以尽之。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脾经与胃经;明;李中梓(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一名天师栗、乃七叶树之果实。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肺二经。平胃通络、理气宽中。驱寒利膈,医疳治虫。脘腹胀满、胃寒作痛。以此投之,可以见功。此子须捣碎煎服。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脾经与胃经;明;李中梓(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味苦,性寒。入心包、胃、肝三经。干姜为使。畏雄、附。红,酢淬,水飞。重可镇虚逆,止呕痞噫气。寒能降虚阳,平眩晕耳鸣。吐衄崩中可用,肠风下血称灵。《伤寒论》治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者,...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脾经与胃经;明;李中梓(三)敛肝
第三卷肝胆二经味酸,性平,无毒。入肺、脾、肝、大肠四经。定嗽定渴。皆由敛肺之功,止血止利,尽是固肠之力。清音去痰涎,安蛔理烦热。蚀恶肉而至速,消酒毒以清神。白梅(即霜梅也)。牙关紧闭,擦龈涎出便能开,...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肝胆二经;明;李中梓(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味甘淡,性平,无毒。入肾、膀胱二经。去皮。分消水肿,淡渗湿痰。猪苓感枫根之余气而成,利水诸药,无如此诀。寇宗曰∶“多服猪苓,损肾昏目。”洁古云∶“淡渗,亡津液,无湿证者勿服。”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明;李中梓(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味苦,性寒,无毒。入脾、胃、肝、胆、膀胱五经。理黄胆而除湿热,佐五苓而利小肠。茵陈去湿热,独宜于五疸,然亦须五苓之类,佐助成功。湿热上干,口舌生疮,甘露饮中用之。后世普治暑湿内蕴,时毒...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明;李中梓(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味甘,性寒,无毒。入膀胱经。能催生通乳,疏便闭诸淋。气味俱薄,淡滑为阳,故能利窍。冬葵乃滑利之品,滑可去着,故能治如上诸症。但无故服用,必有损真之害。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明;李中梓(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肾二经。能利水消肿,治面浮腹大。陈瓢,亦与之同功。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明;李中梓(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味苦,性寒,无毒。入膀胱经。利水破血,出刺堕胎。消肿决痈,明目去翳。降心火,利小肠。疏癃结而治淋,逐膀胱之邪热。八正散用为利小便之主药。若心虽热而小肠虚者忌服。恐心热未除,而小肠复病矣...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