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热泻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辛、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恶莽草、巴豆。畏铁。营卫伤于风寒,青龙收佐使之勋。相付囚于火热,白虎定为君之剂。头疼齿痛肌肤热,入胃而搜逐。消渴阳狂逆气起,入肺以驱除。口干舌焦,...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四)清热燥湿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苦,性寒,无毒。入肾经。恶干漆。盐酒炒。肥浓鲜黄者佳。泻龙火而救水,利膀胱以燥湿。佐以苍术,理足膝之痹痛。渍以蜜水,漱口舌之生疮。黄柏泻阴火,除湿热,故治疗如上。昔人谓其补阴者...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丹疹第五
卷第二十四·疮痈下方二十八首治丹毒肿,升麻拓汤方∶升麻漏芦芒硝(各二两)蒴根(五两)黄芩(三两)栀子(二十枚)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冷,分用渍拓,常令湿为佳。丹毒方一名天火也,肉中忽有赤如朱...
中医古籍;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四·疮痈下;唐;孙思邈(四)阴阳双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苦、涩,性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茯苓为使。忌猪血、无鳞鱼、萝卜、葱、蒜、铁器。选大者,赤白合用。泔浸,黑豆拌,九蒸九晒。补真阴而理虚痨,益精髓而能续嗣。强筋壮骨,黑发悦颜。...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四)阴阳双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酸,性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蓼实为使。忌桔梗、防风、防己。酒润去核,微火烘干。补肾助阳事,腰膝之,不必虑也。固精缩小便,遗泄之证,宁足患乎。月事多而可以止。耳鸣响而还其聪。...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灭瘢痕第十三
卷第三十九《千金》灭瘢痕方。上以猪脂三斤饲乌鸡一只,令三日使尽,后取白屎,内白芷、当归各一两煎,白芷色黄去滓,内以鹰屎白半两搅令调,敷之日三。《千金》又方上禹余粮、半夏等分末之,以鸡子黄和,先以新布拭...
中医古籍;幼幼新书;卷第三十九;宋;刘昉(四)阴阳双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酸,核中苦、辛、咸,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苁蓉为使。恶葳蕤。嗽药生用,补药微焙。辽东肥润者佳。滋肾经不足之水,强阴涩精,除热解渴。收肺气耗散之金,疗咳定喘,敛汗固肠。洁...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结核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独形而小核者,为结核。〔河〕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须溃发,但热气散则自消。〔丹〕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如肿毒者,多在皮里膜外,多是痰注...
中医古籍;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明;楼英治石方第三十五
卷第十六《病源论》云∶石之状,初起两头如梅李核靳实按之强如石而寒热,热后溃成。《千金方》有石从两头出者,其状坚实,令人寒热方∶以大铍针破之,鼠粘草二分末,和鸡子一枚敷之。又方∶捣槐子和井花水敷之。
中医古籍;医心方;卷第十六;日本;丹波康赖(二)清热凉血、退骨蒸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咸,性寒,有毒。入心、肾二经。恶沙参、蜚蠊。去肋,酥炙。补肾退骨蒸,养心增智慧。固大肠而止泻痢,除崩漏而截疟。小儿囟门不合,疮腐臭难闻。治软弱之四肢,愈赤白之带下。龟禀北方之气...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