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热泻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辛、咸,性寒。入胃、肾二经。降火,清热。治天行火症,止躁狂出血,口干齿衄,丹投紫雪。此药与石膏相仿,但能入肾,故降火之力更着,能直达下焦。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三)清热泻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咸,性寒,入脾、胃二经。清热定惊,平喘通络。火症高烧,神昏抽搐。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风阳上扰、蒙蔽头目。此物易霉易蛀,若已霉蛀者,万不可再用。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五)清热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苦、酸、咸,性寒,无毒。入心、胃、肝三经。升麻为使。恶乌头、乌喙。忌盐。解烦热而心宁,惊悸狂邪都扫。散风毒而肝清,目昏痰壅偕消。吐衄崩淋,投之辄止。痈疽发背,用以消除。解毒高于...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五)清热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肝二经。解毒清热,镇心平肝。热病传里,五内灼燔。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能救客忤,可止惊痫。局方至宝丹中用之,乃救急之良剂也。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二)清热凉血、退骨蒸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苦、咸,性寒,无毒。入肝、胃二经。清热,凉血。阴虚发热,血虚昏厥,产后烦乱,冲任须协。低烧难退,断续不绝。丹皮、地骨、青蒿、竹叶。分别配伍、随症而设。用之得宜,收效尚捷。白薇凉...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四)清热燥湿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龙骨、连翘为使。恶菊花、玄参、芫花、白藓皮、白僵蚕。畏款冬、牛膝。解巴豆、附子毒。忌猪肉。姜汁炒。体阴质燥,清热除湿。泻心除痞满,明目理疮疡。痢疾腹疼,...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痛风门主论
...;若痛久而精神不足者,以清补兼之。湿热甚者,宜燥湿清热;风火甚者,宜滋燥养血,大补肝阴。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或过用风药及寒燥之剂,反有耗血遏火之患矣。钱青抡曰∶痛风者,遍身骨节走注疼痛也,谓之白...
中医古籍;疡医大全;卷二十八诸风部;清;顾世澄痛风证十
卷六【歌】遍体烦疼曰痛风,湿痰风热苦相攻。或因血弱寒凝涩,流注浑身骨节中。【论】夫痛风者,遍身骨节走痛是也,古人谓之白虎历节风。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涉冷受湿取凉,热血得寒则污浊凝涩,不得营运,所以...
中医古籍;明医指掌;卷六;明;皇甫中麻木
...括木本湿热死血因,手麻原属气家虚;忽然十指麻木也,湿痰死血胃中虚。脉法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也。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中医古籍;幼科折衷;下卷;明;秦景明中风案
...后入,三钱)淡竹沥(冲服,一两)三诊叠进育阴熄风,清热化痰之剂,人事已清,舌强言语蹇涩,左手足依然不用。苔色灰红,脉象弦数较静,尺部细弱,内风渐平,阴血难复。津液被火炼而为痰,痰为火之标,火为痰之本,...
中医古籍;丁甘仁医案;卷三;近代;丁甘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