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阴两虚
...汗、盗汗、舌红苔少、脉虚大或虚数者。③温热病,邪恋气分,汗出不彻,久而伤及气液,出现白痦,其色枯白不亮者。此外,亦可见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
中医学;中医证名;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病因病理学名词;针灸学气虚身热
...兼少气自汗,体倦心烦。”《证治汇补·气血热辨》:“气分虚热者,用甘温以除热。”治宜用补中益气汤等方。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气热不得卧
...学专业词典];气热不得卧为病证名。外感不得卧之一。指气分受邪热所致的不寐。《症因脉治》卷三:“气热不得卧之症,昼则发热,夜则身凉,是阳气伤于阳分而不得卧也;昼则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是气受邪热,重阳无...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逆传心包
...。出《温热论》。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证见高热、神昏、谵语、心烦、舌绛、脉数等,方用安宫牛黄丸。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病因病理学名词;中医证名苦寒清气
拼音:kǔhánqīngqì苦寒清气治疗学术语。系清热法之一。指用苦寒药清气分热邪的方法。如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大烦渴,汗大出,脉洪大等,方用白虎汤。
中医学;中医治疗学化热
...在初期阶段,多有恶寒、苔薄白等表寒症状;如病邪传人气分以后,则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干、心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显示病邪化热入里。《温热论》:“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中医学;中医病机害白眼
拼音:hàibáiyǎn害白眼证名。即白眼痛。《金匮要略·眼科心法要诀》:“白眼痛者,俗呼为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的症候。主要由于湿热损伤脾肺之络脉,兼挟气分伏火上冲头目所致。参见白眼痛条。
中医证名甘守津还
...温热论》。治疗温病胃燥津伤的方法。温热病挟浊邪传入气分不化,热伤气津,舌苔虽白厚却干燥,是胃中津液损伤之象,治宜先养津,后化浊。养津用麦冬、玄参、荸荠汁、鲜芦根等清润药,再加甘草以守护中气,使胃中津液...
中医学;中医治法伏气
...英认为:“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中医诊断学反关痘
拼音:fǎnguāndòu反关痘为病证名。指气分毒邪,相夹交争,肌肤闭塞,以致毒气内攻的痘疮。明·秦景明《幼科金针》论反关痘谓:“其症狂言谵语,烦躁不宁,手足抽掣,目劁,腹胀,隐隐不振,昏睡不醒,或见斑点即没。”...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