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胃二经。舒气化痰,通络散结。可消阻滞,又能活血。金御乘称之为橘丝,谓其专能宣通经络滞气。赵学敏谓其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明;李中梓(二)理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脾、胃二经。开心腹之气,逐皮肤之水。主用与槟榔相仿,但力少缓耳。鸩鸟多集大腹树上,宜以大豆汁多洗,令黑汁去尽,火焙用。病涉虚者勿用。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明;李中梓(二)理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一名金铃子。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肺二经。热厥心痛,腹疼疝气。可杀三虫,能利小便。根微寒。杀诸虫,通大肠。与延胡索相伍,治心腹痛颇灵。性寒极苦,若脾胃虚寒者忌之。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明;李中梓(二)理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味辛,性温,无毒。入胃、膀胱二经。主膀胱冷气攻冲,疗胸腹积停为痛。天行疫瘴宜投,祟犯蛊伤莫废。辛温芳馥,为下气温中要药。气虚及血虚者勿用。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明;李中梓(二)理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肝、肾四经。调和中气,破结滞而胃开。温补下焦,壮元阳而肾暖。疗脾家痰涎之血,去肌肤水肿之邪。大肠虚闭宜投,小便气淋须用。芬芳之气,与脾胃相...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明;李中梓(二)理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见食疗)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明;李中梓(二)理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味苦,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年久者良。去白,炒。理上焦之气,止呕宜求。进中州之食,健脾宜简。性虽中和,单用多用,亦损正气、脾虚者,须与参术并行,乃有相成之益耳。花...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明;李中梓(二)理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味辛、苦,酸。性温,无毒。入肝、胃二经。行气开郁,豁痰辟恶。舒肝悦脾,和胃止恶。胸闷胁胀,咳喘频作。梅核气阻,时时感觉。花∶芳香止痛,和畅肺肝。阴血不足者,不宜常用多...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明;李中梓(二)理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味辛,性平,无毒。入肺、脾、胃、肝四经。生津止渴,开胃消痰。通舒经络、流畅肺肝。陈郁之气、久积能散。辛平能散结滞、芳香能除秽恶。又能润肌肤、悦颜色。产闽中者,力胜江浙...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明;李中梓(二)理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味苦,微寒,无毒。入肺、脾、胃、大肠四经。面炒。破至高之气,除咳逆停痰。助传导之官,消水留胀满。枳实(即枳壳之小者)破积有雷厉风行之势,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威。解伤寒结胸...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