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循歌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部分经络要指循,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使来临。【注】[1]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来循之,使气血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
中医古籍;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清;吴谦带脉分寸歌
外科卷下骨度尺寸条文:带脉部分足少阳,季胁寸八是其乡,由带三寸五枢穴,过章五三维道当。注:[1]带脉部分,在足少阳经季胁之下一寸八分,即带脉穴也。[2]从带脉穴下三寸,即五枢穴也。[3]从五枢下行,过肝经之章门穴...
中医古籍;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清;吴谦石痈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丹〕治石痈如石,不治。肿者,生商陆根捣擦之,燥则易之,取软为度。(张文仲。)痈未溃,以苦苣白汁滴之,立溃。本草云∶亦出疔根。〔《保》〕木香散治疮难消,不能作脓,...
中医古籍;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明;楼英目疡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即俗谓之偷针也。)运气目方有二∶一曰热。经云∶少阴司天之政,三之气,大火行,寒气时至,民病目赤疡,治以寒剂也。二曰燥。经云∶岁金太过,民病目赤肿疡。又云∶阳明司...
中医古籍;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明;楼英囊痈阴头痈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丹〕《外科精要》云∶痈疽入囊者死。囊为厥阴,今以死言之,将以为属少阴肾经邪?予亲见入囊者七八人,悉以湿热入肝经施治,而用补阴药佐之,虽脓溃皮脱,睾丸悬挂可畏者,...
中医古籍;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明;楼英贴骨痈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保》〕诸疮大痛,不辨肉色,漫肿光色,名附骨痈,如神三生散。露蜂房蛇蜕头发(洗净,等分)上烧灰存性,研细,酒下三钱。〔丹〕附骨痈,热在血分之极。初发时,以青皮、...
中医古籍;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明;楼英内痈有三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素》〕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王注云∶满谓脉气满实,肿谓痈肿。)肺之痈,喘而两满。(仲景云∶肺痈吐脓如米粥,咽燥振寒。)肝痈,两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中医古籍;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明;楼英(二)清热凉血、退骨蒸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苦、咸,性寒,无毒。入肝、胃二经。清热,凉血。阴虚发热,血虚昏厥,产后烦乱,冲任须协。低烧难退,断续不绝。丹皮、地骨、青蒿、竹叶。分别配伍、随症而设。用之得宜,收效尚捷。白薇凉...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二)理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味苦,微寒,无毒。入肺、脾、胃、大肠四经。面炒。破至高之气,除咳逆停痰。助传导之官,消水留胀满。枳实(即枳壳之小者)破积有雷厉风行之势,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威。解伤寒结胸...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明;李中梓(三)清热泻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辛、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恶莽草、巴豆。畏铁。营卫伤于风寒,青龙收佐使之勋。相付囚于火热,白虎定为君之剂。头疼齿痛肌肤热,入胃而搜逐。消渴阳狂逆气起,入肺以驱除。口干舌焦,...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