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热燥湿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龙骨、连翘为使。恶菊花、玄参、芫花、白藓皮、白僵蚕。畏款冬、牛膝。解巴豆、附子毒。忌猪肉。姜汁炒。体阴质燥,清热除湿。泻心除痞满,明目理疮疡。痢疾腹疼,...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一)温化寒痰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广中者最佳,福建者力薄,浙产便又逊矣。陈久愈佳。去蒂及浮膜,晒干。止嗽定呕,颇有中和之妙。清痰理气,却无峻烈之嫌。留白者,补胃偏宜,去白者,疏通端...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明;李中梓(一)温散风寒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甘,性温,无毒。入肺、小肠、膀胱三经。畏萆。恶干姜、芫花。杀附子毒。色白而润者佳。散风解表,止痛医疮。清咽喉及口齿,治风疹与搔痒。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俱可疗也。骨节...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一)补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苦、甘,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防风为使。忌桃、李、青鱼。产于潜者佳。米泔水浸半日,土蒸,切片,蜜水拌匀,炒令褐色。健脾进食,消谷补中。化胃经痰水,理心下急满。利腰脐血结,祛...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一)温化寒痰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味苦,辛,性温,有毒。入肝、脾二经。畏附子、干姜、生姜。冬月研末,入牛胆中,悬风处。风痰阻络之麻痹以及上扰之眩晕,均堪医治。痰浊凝聚之坚积,破伤风、湿之噤强。亦可酌施。伍木香利痰...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明;李中梓(一)温散风寒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其气芳香,其性和融,温中达表,散风解凝。发表而不优于峻,性阳而无损于阴。通鼻塞、行气滞。虚人需发汗,而弱不能投者,当以人参为伍。暑期受寒凉,用辛...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部位
...阳等处。俱非佳兆。大抵见点于眉以下颐以上。正中阳明部分皆吉。若见点于眉心。上至发际太阳部分多凶。其见点于腮颊耳傍少阳部分俱险。朱济川曰。余初业时。亦据前论。每每不应。究心三十余年。从正额间两颧先见者多...
中医古籍;张氏医通;卷十二婴儿门下;清;张璐(二)补阳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咸,性温,无毒。入肾经。形如茄子,色如玛瑙,红玉者良。烙去毛、酥炙。益气而强志,健骨而生齿,去肢体酸疼,除腰脊软痛。虚痨圣剂,崩漏神丹。角(茸生两月,即成角矣。)补肾生精髓...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肉桂
第一卷·通治部分温里药味辛、甘,性大热,有小毒。入肝、肾二经。畏石脂。忌生葱,去皮用。见火无功。益火消阴,救元阳之痼冷。温中降气,扶脾胃之虚寒。坚筋骨、强阳道,乃助火之勋。定惊痫,通血脉,属平肝之绩。...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温里药;明;李中梓天蛇头、代指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丹〕蒲公英草,清明时节如荠菜状,中开一朵花如菊花者取干,与苍耳草二味等为末,以好醋浓煎,浸洗即愈。蒲公英忍冬酒治天蛇头,极效累验。(方见乳痈门。)〔世〕治天蛇头...
中医古籍;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明;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