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
...及半,自后仍服此方,黄自四两至一两,随服随减,佐以祛湿平胃之品,两月复元,独脚面有钱大一块不消,恐次年复发,力劝其归,届期果患前症,延绍城医士延医,痛诋前方,以为不死乃是大幸,遂用除湿猛剂,十数服而气...
中医古籍;冷庐医话;卷四;清;陆以湉疠风
...益气汤顿安,乃与换肌散及益气汤兼服两月,更以生肌散代茶饮,疮少退。至仲秋,眩晕少食,自汗体重,大便溏稀,此亦时湿之症,用清燥汤调理而愈。又用补中益气汤,少加酒炒黑知、柏、角刺、天麻,两月余而痊。又因劳...
中医古籍;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五(外科);清;魏之琇(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清热除瘟,消痈解毒。净咽喉,治龈舌。风温温毒,火丹疮疖。可宽膨胀,能疗痢血。取用其藤,通经入络。饮用其叶,祛暑止渴。禀春气以生,性极中和,故无禁忌。乃清...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胃、胆、肾、大肠五经。清热解毒,消肿凉血。除胸中火焰,散诸经血结。手少阴主药也。诸疮痛痒,皆属心火,故为疮家要药。连翘苦寒,多服即减食,谨之。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肾二经。童便浸一宿,曝。清热、凉血。解暑热,退潮热,清虚热,治痨热。温疟瘅疟,早凉暮热,热自阴来,用之多捷。苦寒之药,多与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袭脾,宜于血...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三)清热泻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辛、咸,性寒。入胃、肾二经。降火,清热。治天行火症,止躁狂出血,口干齿衄,丹投紫雪。此药与石膏相仿,但能入肾,故降火之力更着,能直达下焦。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三)清热泻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咸,性寒,入脾、胃二经。清热定惊,平喘通络。火症高烧,神昏抽搐。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风阳上扰、蒙蔽头目。此物易霉易蛀,若已霉蛀者,万不可再用。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五)清热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苦、酸、咸,性寒,无毒。入心、胃、肝三经。升麻为使。恶乌头、乌喙。忌盐。解烦热而心宁,惊悸狂邪都扫。散风毒而肝清,目昏痰壅偕消。吐衄崩淋,投之辄止。痈疽发背,用以消除。解毒高于...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五)清热解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肝二经。解毒清热,镇心平肝。热病传里,五内灼燔。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能救客忤,可止惊痫。局方至宝丹中用之,乃救急之良剂也。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二)清热凉血、退骨蒸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苦、咸,性寒,无毒。入肝、胃二经。清热,凉血。阴虚发热,血虚昏厥,产后烦乱,冲任须协。低烧难退,断续不绝。丹皮、地骨、青蒿、竹叶。分别配伍、随症而设。用之得宜,收效尚捷。白薇凉...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