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散风寒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甘,性温,无毒。入肺、小肠、膀胱三经。畏萆。恶干姜、芫花。杀附子毒。色白而润者佳。散风解表,止痛医疮。清咽喉及口齿,治风疹与搔痒。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俱可疗也。骨节...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敛散并用
...而解者,肠胃燥热,力不胜邪,寒清助胃生津故也。凡辛散之剂,佐用甘酸,皆此义也。小青龙之五味子,大青龙之石膏,桂枝汤之白芍,最可玩味。
中医古籍;读医随笔;卷五方药类;清;周学海(一)温散风寒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其气芳香,其性和融,温中达表,散风解凝。发表而不优于峻,性阳而无损于阴。通鼻塞、行气滞。虚人需发汗,而弱不能投者,当以人参为伍。暑期受寒凉,用辛...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实洪实散虚洪虚散四脉辨
卷二下脉法类《脉简补义》论实散之脉,近于洪而不数不盛。其所以异同之故,尚未揭出。夫洪者,或阴虚阳陷,而阳盛于阴,或阴本不虚,而阳邪自盛。此偏于阳盛一边,故其脉洪大而充实有力。实散者,或内湿菀久化燥,或...
中医古籍;读医随笔;卷二下脉法类;清;周学海用药丸散
...,令如麻豆,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腹中,则易升易散也,此所谓咀也。今人以刀器锉如麻豆大,此咀之易成也。若一概为细末,不厘清浊矣。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果何谓也。又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中医古籍;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二用药须知;元;李东垣散湿
上编卷三散剂经曰。半身以上。风受之也。半身以下。湿受之也。然有湿不下受。而湿偏从上感。则湿又当上治。盖湿无风不行。如风在上。其湿从风以至者。则为风湿。是风是湿。非散不愈也。湿值于寒。寒气凛冽。其湿由寒...
中医古籍;本草求真;上编卷三散剂;清;黄宫绣全真散二十四
卷之三补阵黄枸杞当归地黄苁蓉龟胶枣皮五味人参枣仁山药黄精(各等分)蜜水调。精血销亡,形容憔悴,远视昏花,口不甘味,此方主之。上症皆虚损也。经曰∶损其肺者益其阳。黄、枸杞、当归是也。损其肾者滋其阴,地黄...
中医古籍;目经大成;卷之三补阵;清;黄庭镜;邓学礼(一)温散风寒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肺、膀胱、大肠四经。厚朴为使。恶辛夷、石苇。去根节,水煮,去沫。去营中寒气,泄卫分风邪。发汗仗其温散,消肿在其行水。既主用于实喘,亦伍用于痛痹。轻...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二)清散风热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味苦、甘,性寒。入肺、肝二经。散风解热,治感冒与干咳。清上平肝,疗眩晕与头疼。耳鸣重听,视弱目昏。桑菊往往偕行,表里均治着称。风湿日久,健筋骨配以乌麻。疫喉初起,清高热伍...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明;李中梓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
...有水之象。阳外阴内,故聚也。纯阳,故不聚也。不聚则散,散则经络不收。经曰∶足阳明胃之脉,常多气多血。又曰∶足阳明胃之脉,常生气生血。七情内伤,脾胃先病。怒,七情之一也。胃病脾病,气亦病焉。《阴阳应象大...
中医古籍;原机启微;卷之上;元;倪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