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补中益气,脾肺均宜。健脾运而中宫不燥。滋胃阴而胸膈不泥。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中气微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体倦易疲。鼓午清阳,常服有济...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一)补气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茯苓为使。恶龟甲、白藓皮。嫩绿色者佳。蜜炙透。补肺气,而实皮毛,敛汗托疮,解渴定喘。益胃气,而去肤热,止泻生肌,补虚治痨。风癞急需,痘疡莫缺。种...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四)阴阳双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蜜水拌蒸。润肺而止嗽痰;补脾而去湿热;养肝而理伤泪出;益肾而除腰痛茎寒。葳蕤,滋益阴精,与地黄同功;增长阳气,与人参同力。润而不滑,和而不...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四)阴阳双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酸、甘,性平。入肺、脾、肾三经。益气力,强筋骨。固精气,驻颜色。敛肺金,治久咳。此药得效即止,不宜常用。亦阴阳双补之品也。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四)阴阳双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咸,性温,无毒。入心、肾二经。米泔洗净,童便浸揉,色白为度,入铅瓶中,封固,重汤煮三时,待冷方开。补心除惊悸,滋肾理虚痨。养血益气、宁志返老。阴阳双补,坎气名高。此物陈藏器...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四)阴阳双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肝、肾三经。去瘀血,补真阴。父发与鸡子同煎,免婴儿惊悸。己发与川椒共,令本体乌头。吐血衄红取效,肠风崩带宜求。发者,血之余也。故于血证多功。入罐中,盐泥固...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五)补血药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见女科)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五)补血药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苦,性温,无毒。生者∶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跌仆外伤,诸种失红。熟品。补血和血、虚症堪用。此药既能内服,亦可外治。活血化瘀、旅行及居家备之,可以救急。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五)补血药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辛、涩,性偏温,无毒。入肺、肝、脾三经。能强身止血,治过力劳伤。热病肠红拯救,虚人吐衄频尝。此草止血和血,又能补益,为虚人血症不可或缺之药。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一)凉血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胞络、肝三经。凉血和血,清解疮疡。宣发痘疹、通大小肠。治五疳以称善,利九窍而允藏。紫草,凉而不凝,为痘家血热之要药。但痘证极重脾胃,过用则有肠滑之虞。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明;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