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统论
卷第五十八消渴门论曰消瘅者膏梁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瘅病既成,乃为消中,皆单阳无阴,邪热偏胜故也,养生之士,全真炼气,济其水火,底于适平,若乃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所受乎天一者,既已微矣,复饫肥...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八消渴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灸刺统论
卷第一百九十二论曰∶内经谓形乐志苦,病生于血脉,其治宜灸刺,特用针灸之大略,然九针本从南方来,灸本从北方来,谓南北者,盛寒盛暑之域也,人之血气寒则脉凝泣,热则血淖泽,皆为血脉之病,故其治以灸刺为宜,用...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宋;由政府组织编写舌苔原理
舌为胃之外候,以输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其舌体之组织,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舌下紫青筋二条,乃少阴肾脉上达,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润舌质,明,其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
中医古籍;察舌辨症新法;清;刘恒瑞奇偶
卷第四治法阳数奇,阴数偶,善用药者,性理有畏恶,气味有薄浓,须其相当,然后合而服之,气之高下,病之远近,证之中外,势之缓急,随宜致用,则所施无不当矣,古人有奇偶之制,君臣赞助之意也。又有小大之殊,或单...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四治法;宋;由政府组织编写治诸淋灸法
卷第一百九十四关元一穴,脐下三寸,主诸淋,甲乙经云∶小肠募也,一名次门,足三阴任脉之会,灸三壮,炷如半枣核大。淋病不得小便,阴上痛,灸足太冲五十壮,又灸足太阳五十壮。血淋,灸丹田,随年壮,又灸复溜五十...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四;宋;由政府组织编写阴疝统论
卷第九十四阴疝门论曰疝者痛也,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疝,其类有四,即肠卵胀气水是也,世俗云疝气,亦云小肠气,或曰膀胱气,原其病本缘肾气通于阴,与膀胱为表里,胞囊者、膀胱之候,此二经...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九十四阴疝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心痛统论
卷第五十五心痛门论曰心痛诸候,皆由邪气客于手心主之脉,盖手少阴心之经。五脏六腑君主之官也。精神所舍,诸阳所合,其藏坚固,邪气未易以伤,是以诸邪在心,多在包络者,心主之脉也,其候不一,有寒气卒客于脏腑、...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五心痛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吐血统论
卷第六十八吐血门论曰∶古人论吐血有三;一曰内衄,二曰肺瘅,三曰伤胃。内衄者,近从心肺间津液出还流入胃,色如豆汁,凝留胃中,满闷即吐,如衄血状是也;肺瘅者,饮酒满闷即吐,血从吐出,少或一合,多至一升是也...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六十八吐血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金疮统论
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论曰金刃所伤,疮有微甚,生死所系,要在原经络所在。观变动之形,察微妙之脉。昔人谓天窗、眉角、脑户、臂里跳脉、髀内阴股、两乳上下、心鸠尾、小腹及五脏六腑,皆不可伤。此所谓原经络所在也...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咽喉统论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论曰,咽门者,胃气之道路,喉咙者,肺气之往来,一身之中,气之升降出入,莫急乎是,详考经络流注,则咽喉所系,非特肺胃为然。故孙思邈曰,应五脏六腑往还,神气阴阳通塞之道也,人之气血,与...
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宋;由政府组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