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石室紫药神丸
拼音:huángdìshíshìzǐyàoshénwán处方:丹砂9分(别研),大黄6分,桂心4分,半夏(洗)4分,牛黄5分,黄连5分,云母7分,雄黄2分,特生礜石12分(炼)。制法:上为末,更入巴豆2分(去心,炒),雷丸3分,珍珠1分,代赭2分...
中医学;方剂学;方剂黄帝四扇散
拼音:huángdìsìshànsǎn别名:四扇散处方:松脂、泽泻、山术、干姜、云母、干地黄、石上菖蒲。制法:凡七物精治,令分等合捣40000杵,盛以密器。功能主治:延年。驻颜益寿,填精补脑。主用法用量:四扇散(《圣惠》卷九...
中医学;方剂学;方剂痰呕
...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素盛今瘦,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呕,食与饮并出,名曰痰呕。”痰呕的症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素盛今瘦,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呕,食与饮并出”《症因脉治》卷二:“痰饮...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中医内科学;呕吐;内伤呕吐黄帝甲乙经
拼音:huángdìjiǎyǐjīng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魏晋间皇甫谧撰。成书于魏·甘露年间(256~259)。主要内容:本书以...
词条;针灸学;医史文献;中医学;魏晋时期;书籍;针灸学著作;古籍黄帝三部针经
拼音:huángdìsānbùzhēnjīng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魏晋间皇甫谧撰。成书于魏·甘露年间(256~259)。主要内容:本...
词条;中医学;书籍;针灸学;医史文献;魏晋时期;针灸学著作;古籍胃热呕吐
...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央热,烦躁,聚结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热呕。或因胃热伏暑,及伤寒伏热不解,湿疸之类,皆热之所为也。”本证可见于肝胆疾患、胰腺炎、胃炎等疾病。胃热呕吐的症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中医内科学;呕吐;内伤呕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拼音:huángdìsānbùzhēnjiǔjiǎyǐjīng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魏晋间皇甫谧撰。成书于魏·甘露年间(256~259)。主要内...
词条;针灸学;医史文献;中医学;魏晋时期;书籍;针灸学著作;古籍内伤呕吐
...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央热,烦躁,聚结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热呕。”本证可见于肝胆疾患、胰腺炎、胃炎等疾病。热呕的症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央热,烦躁,聚结涎沫,食入即吐”《世医...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中医内科学;呕吐胃之关
...类也。”肾有调节水液的功能,起着胃的关闸作用。水饮入于胃,由脾上输肺,肺气肃降,水饮下流归于肾,从膀胱、尿道排出体外。如肾气不化,关门不利,水液聚积而出现水肿。中焦痞满等症。
中医学;人体器官名卫在脉外
...会》。《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中医学;卫气营血;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