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下端骨折外固定

手术 骨折外固定 骨科手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3 分类

骨科/骨折外固定

4 ICD编码

78.1302

5 概述

桡骨远端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它包括科雷骨折(Colle′s fracture)、史密斯骨折(Smith′s fracture)和巴通骨折(Barton′s  fracture),但后两种骨折为少见的损伤(图3.3.5-1)。

科雷骨折的特点是远端骨折块向背侧和桡侧移位并旋后,桡骨短缩,远端骨折块背侧骨质嵌入或粉碎骨折骨折处向掌侧成角而呈典型餐叉畸形骨折可波及下尺桡关节、桡腕关节或合并尺骨远端骨折,治疗要力求恢复其原有的正常解剖关系,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握力减退,前臂旋转和腕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由于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不一,为便于选择治疗方法和评定治疗结果,不少学者曾对这种骨折进行分类,其中以Frykman的分类比较细致而合理,他将桡骨远端(科雷)骨折分为关节骨折关节骨折,共8型:

Ⅰ型:关节骨折,无尺骨远端骨折

Ⅱ型:关节骨折,合并尺骨远端骨折

Ⅲ型:关节骨折波及桡腕关节,但无尺骨远端骨折

Ⅳ型:关节骨折波及桡腕关节,合并尺骨远端骨折

Ⅴ型:关节骨折波及下尺桡关节,但无尺骨远端骨折

Ⅵ型:关节骨折波及下尺桡关节,合并尺骨远端骨折

Ⅶ型:关节骨折波及桡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但无尺骨远端骨折

Ⅷ型:关节骨折波及桡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合并尺骨远端骨折

关节骨折关节骨折稳定关节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时就更为不稳定。这种分类法既能反映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又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骨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不是代替传统闭合复位和石膏固定,而主要是对固定方法的一种补充。对于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和石膏固定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一些不稳定的粉碎骨折很易在石膏内再度错位,遗留畸形功能障碍。为防止骨折再度错位,Bohler于1927年首次在掌骨和前臂横穿克氏针,复位后将钢针固定在石膏型内。其后,许多改良的方法被相继应用,随着外固定器和穿针技术的改进,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降低,骨外固定已成为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手段。

6 适应

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适用于:

1.桡骨远端关节骨折(FrykmanⅢ~Ⅷ型)伴有向背侧成角>20°和(或)有10mm短缩,这是骨外固定首选的适应证。

2.采用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后再度移位,向背侧成角>10°,或桡骨短缩5mm中度至严重粉碎的关节骨折。复位和石膏固定后再度移位,提示为不稳定骨折需要骨外固定。

3.双侧科雷骨折。因采用外固定器固定,置腕关节于中立位,双手可从事自我照料的一些日常生活需要

4.粉碎型史密斯关节骨折(Ⅱ和Ⅲ型)或复合型骨折(Ⅰ、Ⅱ型或Ⅱ、Ⅲ型)。

5.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伴有软组织缺损者。

一般而言,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骨外固定的适应证是相对的,采用闭合复位和石膏固定及早期练习手的功能,常是病人愿意接受的治疗方法,病人能愉快接受残留的畸形和腕部力量减弱而不要求进一步的治疗。

7 麻醉体位

采用臂丛麻醉腋下Bier阻滞麻醉局部麻醉,病人取平卧位

8 手术步骤

8.1 1.穿针

选用2.5~3mm直径克氏针或螺纹针。远端穿针部位选择在第2掌骨和(或)第3掌骨基底部,在选定的部位推开伸肌腱与背侧骨间肌,直接经皮穿针或切开分离组织至骨,通过套管穿针,第2掌骨呈水平进针,第3掌骨穿针要与前1针呈60°~90°。如两针都穿在第2掌骨,亦要求呈一定的夹角,垂直平行穿针则需对针的前段加预应力。近端两根针应力求与远端2根针平行,但也须呈夹角穿放。对合并有远端尺桡关节损伤稳定者,复位后为维持关节面的平整,可用1根细克氏针同时穿过尺桡骨远端。

8.2 2.复位与安放外固定器

用3~5kg牵伸力持续牵引10min,结合手法进行骨折整复。在维持复位的状态下,由助手组装外固定器固定腕关节于平伸位。手术操作宜在X线电视监视下进行,最后摄腕关节侧位片,以检查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及钢针穿放位置。如骨折对位不稳定,可将腕关节置于轻度掌屈位(图3.3.5-2)。禁用外固定器进行骨折整复,否则将使固定针承受很大的应力,造成针道松动和增加针道感染的机会。

9 术后处理

除骨外固定的一般护理外,术后应尽早开始手指、肘及肩关节功能锻炼。10d后,再次复查X线片,以了解骨折有否再错位。

尺桡关节钢针固定时间一般为3周,练习前臂旋转活动时如有疼痛,则再将前臂用石膏固定。卸除外固定器的时间一般在术后4~8周。

编辑: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