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感染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ú táo qiú jun1 zhòng dú xìng xiū kè zōng hé zhēng

2 英文参考

staphyl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

3 疾病代码

ICD:A49.0

4 疾病分类

感染

5 疾病概述

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aphyl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STSS)于1978 年国外首次报道,近年国内报道逐渐增多。是噬菌体Ⅰ群金葡菌所致的疾病,以发热晕厥低血压、皮疹及多脏器系统功能障碍等为特征。 本病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占95%,其中90%的发病与月经来潮有关。使用阴道塞者的TSS 发病率约为非使用者的18 倍。

前驱期1~4 天,表现为发热畏寒、肌痛、疲乏、关节痛、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

6 疾病描述

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aphyl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STSS)于1978 年国外首次报道,近年国内报道逐渐增多。是噬菌体Ⅰ群金葡菌所致的疾病,以发热晕厥低血压、皮疹及多脏器系统功能障碍等为特征。

7 症状体征

前驱期1~4 天,表现为发热畏寒、肌痛、疲乏、关节痛、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

1.皮肤黏膜表现 充血红疹,皮疹呈弥漫性,无痒感,压之退色。严重者出现疱疹脓疱疹或瘀点。眼结膜口咽阴道黏膜亦见充血杨梅舌见于半数病例。恢复期躯干及四肢可有糠秕样脱屑和手套样脱皮,不结痂。

2.低血压体位晕厥 休克一般在发热后72h 出现。可出现体位晕厥

3.多器官损害 患者肝脏心脏肾脏和脑组织损害,严重者可表现为这些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月经相关患者阴道有恶臭性排出物,宫颈充血糜烂、双侧附件压痛等。

8 疾病病因

与TSS 相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大部分属噬菌体Ⅰ群29 型或52 型。这些类型的金葡菌能产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9 病理生理

学者们发现TSS 毒素属于一种超抗原(Superantigen,即SAg)。这种超抗原激活T 细胞能力至少比一般抗原强2000 倍。SAg 与T 细胞受体(TCR)结合后通过激活大量T 细胞吞噬细胞肥大细胞等迅速产生白介素-2 和4(IL-2、IL-4)、肿瘤坏死因子(TNF) γ-干扰素细胞因子,可诱发休克。由于SAg 超常激活,产生超生理量的细胞因子,在致病中发挥了瀑布效应。SAg 还可通过淋巴因子单核因子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也有学者认为:SAg 可直接造成毛细血管的渗漏,TSST-1 可直接改变毛细血管透性,渗漏现象为内毒素休克的增强所诱发。TSST-1 和SEA(肠毒素A)均能使内毒素的致死效应增强105~106 倍。一般用2μg 内毒素注入人体则可引起内毒素休克,而在TSS 病人中,仅需pg 水平的内毒素即可发生严重的低血压休克,这就是所谓SAg 的瀑布效应之一。

10 诊断检查

诊断:

1.突发高热体温在38.9℃以上。

2.皮疹(弥漫性斑状红疹)。

3.发病后1~2 周出现皮肤脱屑。

4.低血压直立晕厥

5.全身至少有3 个或3 个以上器官受侵害。

6.血、咽拭子及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如缺少以上一项则视为可疑病例。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清TSST-1 抗体,如阳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12 治疗方案

1.对症治疗

(1)抗休克。应迅速补充血容量,以生理盐水平衡液为主。

(2)注意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钾、钙等电解质。纠正酸中毒

(3)及时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4)必要时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病原治疗

(1)局部处理:除去阴道塞。如为手术及创口感染等引起者,则须作引流及局部清洗

(2)应用抗菌药物:可减轻菌血症及减少复发。用药原则同金葡菌感染

13 并发症

并发症有休克,导致DIC、肾衰竭、心力衰竭脑水肿昏迷等。

14 预后及预防

预后:TSS 患者死亡多由顽固性休克或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所致,病死率为5%~13%。

预防:选用安全可靠的经期保护用品。在月经期若有发热头痛、吐泻等症状时,宜及早取出阴道塞,并立即就医。注意经期卫生,尽量避免创口感染

15 流行病学

本病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占95%,其中90%的发病与月经来潮有关。使用阴道塞者的TSS 发病率约为非使用者的18 倍。皮肤外科感染引起的TSS 有增多趋势。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