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链
食物链是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我们把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单方向营养和能量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牧食食物链中,包括有各种消费者动物,它是通过活的有机体以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建立的,能量沿着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的途径流动。
-
能量流
能量流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动物的尸体及其排出物经物理或生物的作用,变成碎屑,碎屑为碎食性生物利用,并流经腐食食物链而到达捕食者体内,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能流基本过程。此过程说明:(1)从太阳的辐射能转变为植物的化学?
-
生态系统
这一科学概念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水和C、H、O、N、P等营养物质也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合成、分解,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间反复进行着生物-地球-化学的循环作用。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以生物群落为核心,形成整个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
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如羊吃草,不能说草中的能量都流入了羊体内,流入羊体内的能量应是指草被羊消化吸收后转变成羊自身的组成物质中所含的能量,而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的能量则未进入羊体内,不能算流入羊体内的能量。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
-
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亦称生物浓缩。如人类以动植物特定部位为食物,若生物体内有农药蓄积,则会通过食品、饮料和呼吸等渠道进入人体,造成农药的残留,且随年龄增大而增多。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就是无机汞经微生物转化为有机汞后,通过水域食物链的生物富集,而引起的著名有机汞中毒事例。
-
全球磷循环
全球磷循环磷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们通过风化和采矿进入水循环,变成可溶性磷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进入食物链。以后各类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被分解者微生物所分解,把其中的有机磷转化为无机形式的可溶性磷酸盐,接着其中的一部分再次被植物利用,纳入食物链进行循环;
-
食物网
食物网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存在着许多条食物链,由这些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的复杂营养关系为食物网。图示一个草原中的食物网。食物网能直观地描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进一步研究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例如,为杀灭害虫而使用DDT等农药,对生态系统中可能波及的生物及DDT在系统中的转移,可通过食物网结构进行预估。
-
重金属污染物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因其某些化合物的生产与应用的广泛,在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浓度污染。它们与有机污染物不同,水中的微生物难于使之分解消除(可称为降解作用),经过“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虾,大鱼吃小鱼”的水中食物链被富集,浓度逐级加大。若这些有毒物不易排泄,将会在人体内积蓄,引起慢性中毒。
-
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是环境中某些污染物质,如重金属、化学药剂等,通过食物链,随生物所占营养级的提高而在其体内逐步增大浓度的现象。生物浓缩(或生物富集)指生物有机体或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环境中积蓄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过程,指的是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浓度与环境中浓度之比。
-
火山口群落
火山口群落是本世纪70年代,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的深海底部火山口附近发现的生物群落。这类细菌通过氧化硫化氢而获得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是火山口群落食物链的基础。那里的生物能在200℃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由于深海中的高压,可使水在高温中不沸腾,这些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和其他大分子能抗高温高压。
-
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coaction指在群落或种群中的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只是指生物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有时也广义地用于包括以环境为媒介的相互作用中的反作用和作用系统。他提出作用和反作用相结合,支持生物生活的三大作用系统。食与被食之间连接成的食物链相互作用(food-chaincoaction)或纵的相互作用(verticalcoaction)。
-
磷循环
磷循环是磷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存在于岩石和天然磷酸盐中的磷,通过风化等作用后溶于水,植物从环境中吸取磷,使之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土壤中的磷易和钙或铁结合,其化合物植物不能直接吸收。磷是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限制因素。
-
土壤生物群落
土壤生物群落是在土壤中生活的生物群的总称。在日本的自然土壤中,大型土壤动物(蚯蚓类、马陆类,蜘蛛类、蜈蚣类、甲壳类)的数量每1平方米为102,双翅目幼虫为103,姬蚓类、蜱螨类、跳虫类各为104,自由生活的线虫类则为105—106,细菌类每克表层风干土达106—107,菌类则为105(菌丝总长达1—6公里)的量级。
-
辐射生态学
辐射生态学主要研究两方面问题:(1)电离辐射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效应。当输入环境的放射性物质超过其自然衰变率时,它就会积累于空气、土壤或水体中,并随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扩散和积累。辐射生态学的研究为科学地利用核能和更有效地控制核污染的危害提供依据。
-
营养级
营养级是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种的总和,因此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指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层次上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螳螂吃蚱蜢,猫头鹰吃田鼠,这两种捕食者动物都是第二性消费者,占据第三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组合就是营养结构。
-
流水生物群落
流水生物群落流水主要指陆地上的江河与溪流等。消费者中有浮游动物甲壳类和底栖穴居的水蚯蚓、蚊类幼虫等,有的地方还有螺、蚌等软体动物。被有毒物质严重污染的河流,不仅可以改变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有机体的生理、形态和繁殖,还通过破坏鱼、虾、蟹的产卵场和切断其洄游路线,使水产资源减少,甚至影响人类健康。
-
重寄生现象
重寄生现象系指寄生物再寄生于寄生物的现象。亦称高次寄生。昆虫类之捕食寄生所致的重寄生中,大多只有最高次的寄生物能继续生存。众所周知,介壳虫总科的某些种,其雌体为介壳虫之初次寄生物,而雄体为寄生于同种之雌性上的二重寄生物。
-
被食者-捕食者的相互作用
被食者-捕食者的相互作用指某种生物的种群与吃它的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狭义的用法是指形成捕食食物链的动物之间的关系。从寄主被寄生者食杀这点来看、通常把这种寄生者与寄主的关系(寄主、寄生者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在这个概念中。对于这样复杂的系统中被捕食者-捕食者关系的解析,还无多大进展。
-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某一地区动植物区系、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研究有害物质在生物圈(特别在食物链)中转运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及环境对污染物的作用,即研究污染物-环境-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和安全性评价法规,以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