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叉蕨
概述:三叉蕨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即唐代崔禹锡所著《食经》记载的蕨之别名。分布全国各地。性味:苦,寒,有小毒。尚含欧蕨苷、紫云英苷和以5-咖啡酰氧基莽草酸为主要成分的毒性部分,有降白细胞,生成血栓并破坏维生素C的作用。药理作用:本品有较强的致癌作用,还抑制全身骨骼造血系统功能。
-
两色鳞毛蕨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拼音名:LiǎnɡSèLínMáoJué英文名:BissetWoodFern别名:两色耳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的根茎。羽片8-12对,互生,有短柄,三角状披针形,基部的长7-8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二回羽裂;侧脉羽状分叉。性味:苦;寒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金冠鳞毛蕨
拼音名:JīnGuànLínMáoJué英文名:GoldencomaWoodFern别名:贯众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金冠鳞毛蕨的根茎。根茎直立或斜升,密被亮红棕色、披针形鳞片,先端长钻形,扭曲。性味:苦;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清热解毒,止血散瘀、杀虫的功能。用于金疮、斑疹毒、产后血气胀痛、红崩带下、衄血,痢疾。
-
三羽叉蕨
拼音名:SānYǔChāJué别名:鸡爪蕨、大叶入地蜈蚣、昏头鸡来源:药材基源:为三叉蕨科植物三叉蕨的叶。根茎横生,粗壮,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黑色、披针形至线形鳞片,全缘。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溪沟边或湿石上。性味:涩;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主风湿骨痛;毒蛇咬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
叉蕨属
中文名叉蕨属拼音名chajueshu拉丁名Tectaria中国植物志06(1):64属下物种叉蕨属、翅柄叉蕨、粗齿叉蕨、大齿叉蕨、大叶叉蕨、多变叉蕨、多形叉蕨、多形叉蕨(原变种)、贵州叉蕨、海南叉蕨、河口叉蕨、黑柄叉蕨、花莲三叉蕨、剑叶叉蕨、阔羽叉蕨、鳞柄叉蕨、三叉蕨、疏羽叉蕨、思茅叉蕨、条裂叉蕨、五裂叉蕨、狭基叉蕨、下延叉
-
毛轴牙蕨
拼音名:MáoZhóuYáJué英文名:Pteridrys来源:药材基源:为三叉蕨科植物毛轴牙蕨的全草。侧脉羽状分叉,通常裂片基部上侧一脉出自中脉基部,下侧一脉出自羽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400m的杂木林下沟边。性味:苦;凉归经:肝;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于痢疾、衄血、便血、小便淋浊等。
-
山凤尾
概述:山凤尾为中药名,出自《南京民间药草》。别名:山风尾、蕨儿菜、三叉蕨、如意草、狼萁来源及产地:蕨科植物蕨Pteridiumaquilinum(L.药理作用:尚含欧蕨苷、紫云英苷和以5-咖啡酰氧基莽草酸为主要成分的毒性部分,有降白细胞,生成血栓并破坏维生素C的作用。本品有较强的致癌作用,还抑制全身骨骼造血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