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壳斗科
中文名壳斗科拼音名kedouke拉丁名Fagaceae描述Fagaceae壳斗科,双子叶植物,8属,约900种,大部产北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5属,约279种,几乎全国均有分布,大部种类的木材都很有价值,有些种类的果实可食,有些种类的树皮和壳斗含单宁,作染料或鞣料,有些树叶作天蚕的饲料,为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
黄栎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栎:拼音名:Hu nɡL 别名:黄栗树、黄椆来源:壳斗科黄栎QuercusdelavayiFranch.,以树皮入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3000m的常绿阔叶林或松栎混交林中,在沟谷地带生长最好。性味:微苦;性微温功能主治:平喘。研末,每次3-6g。附方:治哮喘:黄栎树皮、水冬瓜树皮各一两。
-
香菇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香菇生于壳斗科(Fagaceae)、桦木科(Betul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阔叶树的倒木上。菌丝体在pH3-6.5范围内均可生长,以4.5左右最为适宜,原基发育和子实体形成的适宜pH值3.5-4.5之间。压块3周左右出现菇蕾后,注意保湿,以利出菇。4.香菇多糖能提高辅助性T细胞的活力而增强人体体液免疫功能。
-
柞树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柞树皮:拼音名:ZhàShùPí别名:柞树、橡子树、青风栎、小叶槲树来源:壳斗科栎属植物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Fisch.的树皮,其叶也入药。叶片例卵形至长椭圆状例卵形,长7-19cm,宽4-1O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窄圆形或耳形,边缘具7-10对深波状钝牙齿,幼时沿叶脉有毛,老时变无毛,侧脉7-11对;
-
牛肝菌
菌肉柠檬黄色,伤后呈淡蓝色。4.魔牛肝菌菌盖宽7-30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华美牛肝菌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下,喜潮湿,易腐烂,8-9月份为盛产季,多见于壳斗科植物林下。另从中分离出一种蛋白质bolesatine(为一种植物血凝素),有促进T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和单核细胞释放白介素-1 和白介素-2的作用。性味:微甘;
-
多穗石柯
拼音名:DuōSu Sh Kē别名:甜茶来源:壳斗科石柯属植物多穗石柯Lithocarpuspolystachyus(Wall.)Rehd.,以根、叶及果实入药。根、叶四季可采,秋季采果,分别晒干。性味:叶:甘、苦,平。功能主治:叶:清热利湿。用于湿热痢疾,皮肤瘙痒,痈疽恶疮。根:补肾益阴。用于虚损病。根1两炖肉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多穗石柯根
拼音名:DuōSuìShíKēGēn别名:甜茶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栎的根。壳斗浅盘形,包围坚果基部,直径9-14mm,高3-5mm;果脐深内陷,直径6-8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边的灌丛中偶见。性味:甘;主肾虚腰痛;风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摘录:《中华本草》
-
多穗石柯果
拼音名:DuōSuìShíKēGuǒ别名:甜茶果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栎的果实。Lithocar-puslitseifolius(Hance)Chu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壳斗浅盘形,包围坚果基部,直径9-14mm,高3-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边的灌丛中偶见。性味:甘;
-
多穗石柯茎
拼音名:DuōSuìShíKēJī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栎的茎枝。壳斗浅盘形,包围坚果基部,直径9-14mm,高3-5mm;果脐深内陷,直径6-8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边的灌丛中偶见。功能主治:祛风湿;主风湿痹痛;损伤骨折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摘录:《中华本草》
-
多穗石柯叶
《*辞典》:多穗石柯叶:出处: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拼音名:DuōSu Sh KēY 别名:甜茶来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柯的叶。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至近椭圆形,长12~果序长22~1.6厘米,基部圆形,仅中央和壳斗愈合;生境分布:生于温暖的山地,在土壤湿润肥沃的山谷中生长最好。性味:甜。功能主治:治高血压。
-
杠木
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拼音名:G nɡM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辽东栎的果实。原形态:辽东栎,又名:柴树、青冈柳、小叶青冈。单叶互生,倒卵形至椭圆状倒卵形,长5~苞片小,卵形,扁平:坚果卵形至长卵形,直径1~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性味:苦,微温。功能主治:健脾止泻,收敛止血。治脾虚腹泻,痔疮出血,脱肛。
-
高山栲
别名:白猪栗、丝栗、椎栗来源:壳斗科高山栲CastanopsisdelavayiFranch.,以根、茎皮、果实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辛、涩、微苦,平。功能主治:收敛,止泻,解毒,消炎。根或茎皮主治肠炎,腹泻。果实主治心悸,耳鸣,腰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钩栲
拼音名:GōuKǎo别名:大叶锥栗、大叶青柴、青叶槠、钩栗、猴栗来源:壳斗科钩栲CastanopsistibetanaHance,以果实入药。生境分布:除台湾和广东(海南岛)外,广布长江以南各省区。功能主治:主治痢疾。用法用量:水磨制成淀粉,晒干备用,服时先用温开水调成浆状,加糖适量,再用开水冲热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钩栗
《*辞典》:钩栗: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GōuL 别名:青叶槠(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壳斗科植物钩栲的果实。单叶互生;雌花单生于总苞内。4厘米,有簇生而基部分枝的锐刺,刺长1~生境分布:生山地琉林中。功能主治:《浙扛天目山药植志》:治痢疾:果实(去壳)用水磨法制成淀粉,晒干。
-
红椽木子
出处:出自《陆川本草》。叶片薄革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7-12cm,宽2-3.5cm,全缘或顶部有数对浅锯齿,上面光亮无毛,下面密生红棕色或黄棕色紧贴的鳞秕,二年生叶下面黄灰色或灰白色,叶中脉凹下,侧脉10-14对,支脉常不明显。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9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性味:甘;
-
红橡木子
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H nɡXi nɡM Zǐ来源:为壳斗科植物红锥的种仁。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长7~雄花成直立穗状花序,雌花为短穗状花序;总苞球形,开裂,直径1.5~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及湿润的山谷。性味:《陆川本草》:甘,温。功能主治:《陆川本草》:滋养强壮,健胃,消食。治食欲不振,脾虚泄泻。
-
槲皮
《*辞典》:槲皮: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 P 别名: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被灰黄星状柔毛。壳斗含鞣质3.41~(《崔氏纂要方》)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
-
槲实仁
《*辞典》:槲实仁:出处:《纲目》拼音名:H Sh R n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种子。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连壳斗摘下,晒干,除去壳斗及种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通风干燥处。性味:《纲目》:苦湿,平,无毒。②《现代实用中药》:治小儿佝偻病。注意:桃可成《食物本草》:小便淋涩者,不宜食之。
-
槲叶
(《简要济众方》)②治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槲叶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频服即止,(《圣惠方》)③治初得肠风,及血痔热多者:槲叶微炙,炒槐花减槲叶之半,同为末。(《本草衍义》)④治冷淋,小肠不利,茎中急痛:槲叶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葱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之。
-
栲栗
拼音名:KǎoLì别名:锥栗、米锥栗、勒翠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栲的种子。总苞径约2.5cm,外被密生鹿角状锐刺,成熟时开裂,3-4裂瓣,壳斗壁厚1-1.5mm,刺长0.7-1.4cm,基部或中部以下汇合生成刺束,较密生,壳斗内壁密被棕色长绒毛,外壁及刺幼时被灰色细毛,壳斗成熟时近无毛,每壳斗具1坚果;性味:甘;
-
栲栗果壳
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每朵藏于一总苞内,排成一短的穗状花序。总苞径约2.5cm,外被密生鹿角状锐刺,成熟时开裂,3-4裂瓣,壳斗壁厚1-1.5mm,刺长0.7-1.4cm,基部或中部以下汇合生成刺束,较密生,壳斗内壁密被棕色长绒毛,外壁及刺幼时被灰色细毛,壳斗成熟时近无毛,每壳斗具1坚果;性味:味苦;性平功能主治:除湿热。
-
栲栗叶
拼音名:KǎoLì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栲的叶。总苞径约2.5cm,外被密生鹿角状锐刺,成熟时开裂,3-4裂瓣,壳斗壁厚1-1.5mm,刺长0.7-1.4cm,基部或中部以下汇合生成刺束,较密生,壳斗内壁密被棕色长绒毛,外壁及刺幼时被灰色细毛,壳斗成熟时近无毛,每壳斗具1坚果;性味:苦;涩肠止泻。
-
柯树皮
《*辞典》:柯树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KēSh P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柯树树皮的韧皮部。叶互生,革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花雌雄同株;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丛林间。性味:《本草拾遗》: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争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服)三丸,须臾又一丸。
-
栗
拼音名:L 别名:板栗、毛栗壳、栗子树、大栗来源:壳斗科栗CastaneamollissimaBlume[C.bungeanaBlume],以果实、花序、壳斗、树皮、根皮、叶入药。生境分布:辽宁、陕西、河北、山东、江西、四川、湖南、广西。树皮含有鞣质。功能主治:果实:滋阴补肾。主治腹泻,红白痢疾,久泻不止,小儿消化不良。瘰疬瘿瘤。
-
栗荴
《*辞典》:栗荴:出处:《纲目》拼音名:L Fū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内果皮。性味:《纲目》:甘,平,涩,无毒。功能主治:治瘰疬,骨鲠。附方:①治栗子颈:栗蓬内膈断薄衣(栗荴),捣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②治骨鲠在咽:栗子内薄皮(栗荴)烧存性,研末,吹入咽中。
-
栗花
《*辞典》:栗花:出处:《日用本草》拼音名:L Huā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花。化学成份:花含精氨酸。性味: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微苦涩。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涩,无毒。功能主治:治泻痢,便血,瘰疬。②《滇南本草》:治日久赤白痢疾,大肠下血。③《四川中药志》:治小儿消化不良及腹泻不止。
-
栗寄生
出处:栗寄生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云:"栗寄生,云南栗树上有之。"从描述及附图观之,其原植物与今桑寄生科植物栗寄生相符。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17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壳斗科栎属、柯属或山茶科、樟科、桃金娘科、山矾科、木犀科等植物上。性味:苦;行气活血;主风湿痹痛;
-
栗壳
《*辞典》:栗壳: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L K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外果皮。性味:《纲目》:甘涩,平,无毒。功能主治:治反胃,鼻衄,便血。①孟诜: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附方:①治膈气:栗子黑壳煅,同舂米槌上糠等分,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以粥饮调服。(《圣惠方》)③治痰火瘰疬:粟壳和猪精肉煎汤服。
-
栗毛球
《*辞典》:栗毛球:出处:《纲目》拼音名:L M oQi 别名:栗毛壳(《唐本草》),栗刺壳(《日用本草》),风栗壳(《广东中药》Ⅱ),板栗壳斗(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总苞。功能主治:治丹毒,瘰疬痰核,百日咳。②《唐本草》:疗丹火疮、毒肿。附方:①治痰火头疬:风栗壳一两,蜜枣三枚。
-
栗树根
《*辞典》:栗树根:出处:汪颖《食物本草》拼音名:L Sh Gēn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树根。性味:《四川中药志》:味甘淡,性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汪颖《食物本草》:治偏肾(疝)气,酒煎服之。②《四川中药志》:治血痹。附方:治红肿牙痛:板栗根、棕树根。煎水煮蛋吃。(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栗树皮
《*辞典》:栗树皮: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L Sh P 别名:栗树白皮(《唐本草》)。化学成份:皮含槲皮素、尿素、色素及鞣质。功能主治:治丹毒,癞疮,口疮,漆疮,打伤。②孟诜:主疸疮毒。③《本草图经》:主疮毒。⑤《医林纂要》:煎水洗口疳、口烂。水煎,冲铁锈一至二两洗患处,一日二至三次。
-
栗叶
《*辞典》:栗叶: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L Y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叶。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治喉疔火毒,煎服(二至三钱)。②《现代实用中药》:为收敛剂。外用涂漆疮。摘录:《*辞典》
-
辽东栎
拼音名:Li oDōnɡL 别名:青冈、杠木、小叶青冈、青冈柳、柴树来源:壳斗科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以果实、壳斗、树皮、根皮入药。生境分布:黄河流域和东北各省。性味:果:苦,微温。功能主治:果:健脾止泻,收敛止血。主治脾虚腹泻,久痢,痔疮出血,脱肛便血,子宫出血,白带,恶疮,痈肿。
-
辽东栎壳斗
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拼音名:Li oDōnɡL K D u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辽东栎果实外的总苞。性味:涩,温。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止泻。治便血,子宫出血,白带,泻痢,疮肿。②治久痢、水泻:辽东栎壳斗及树皮或根皮各三钱。③治恶疮、痈肿:辽东栎壳斗及树皮或根皮各五钱。
-
辽东栎皮
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拼音名:Li oDōnɡL P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辽东栎的根皮和树皮。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收敛,止泻。附方:①治久痢、水泻:辽东栎壳斗及树皮或根皮各三钱。②治恶疮、痈肿:辽东栎壳斗及树皮或根皮各五钱。
-
麻栎
拼音名:M L 别名:青刚、橡椀树来源:壳斗科栎属植物麻栎QuercusacutissimaCarr.,以果实及树皮、叶入药。秋季采果实,晒干;夏季采鲜叶入药。性味:树皮、叶:苦、涩,微温。功能主治:树皮、叶:收敛,止痢。用于久泻痢疾。果:解毒消肿。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埋博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埋博树:别名:埋哥当牧[傣语]来源:壳斗科埋博树QuercuskerriiCraib,以树皮、壳斗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涩,温。功能主治:涩肠止泻,解毒,截疟。主治痢疾。5钱,水煎服,每日1剂。注意:孕妇忌服。
-
茅栗
《全国中草药汇编》:茅栗:拼音名:M oL 别名:野栗子、金栗、野茅栗、毛栗来源:壳斗科茅栗CastaneaseguiniiDode,以根、果实入药。生境分布:河南、陕西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化学成份:树皮含有鞣质。功能主治:失眠,消食化气,肺结核,肺炎。丹毒,疮毒:树皮或总苞适量煎汁外洗。
-
茅栗根
出处:1.茅栗,《蜀本草》:“《图经》云:茅栗似板栗而细,其树虽小,然叶与诸栗不殊,春生,夏花,秋实,冬枯。总苞近球形,直径3-4cm,外面生细长尖刺,刺长4-5.5mm,密生,每壳斗有3-7个坚果,常为3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喜光,耐干旱瘠薄,均系野生,常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向阳灌丛中。性味:苦;
-
茅栗仁
《*辞典》:茅栗仁: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M oL R n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茅栗的种仁。功能主治:①《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失眠。茅栗种仁一两,莲子(去芯)一两,红枣五至七个,白糖二至四两。②江西《草药手册》:治恶刺、铁片入肉。备注:同属植物锥栗(又名珍珠栗)的种仁功用类同,亦同等使用。
-
茅栗叶
拼音名:MáoLì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茅栗的叶。雌花生于雄花序下部,通常三花聚生,子房下位,6室。总苞近球形,直径3-4cm,外面生细长尖刺,刺长4-5.5mm,密生,每壳斗有3-7个坚果,常为3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喜光,耐干旱瘠薄,均系野生,常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向阳灌丛中。
-
挪挪果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挪挪果的树皮和种子。叶形变化较大,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被针状椭圆形,先端钝圆至锐尖,叶缘钝锯齿或圆锯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700m的山坡、路旁、河岸及灌木丛中或以壳斗科为主的林下。性味:辛;温归经:肝;脾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健脾止泻。
-
杉寄生
拼音名:ShānJìShēnɡ别名:枫木寄生、龙眼寄生、发冷果寄生、沙梨寄生、柿树寄生、菠萝树寄生、白蜡树寄生、八角鞘花寄生、寄生包来源: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鞘花的茎枝。小枝灰色,具皮孔。叶片革质,阔椭圆形至披针形,有时卵形,长5-10cm,宽2.5-6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性味:甘;跌打损伤;
-
槠子
《*辞典》:槠子: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ūZǐ别名:株子(《饮膳正要》)。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苦槠或青椆的种仁。羽状侧脉9~雌花序穗状腋生。壳斗扁球形,直径8~果期10月。叶互生,坚纸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长3~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
-
槠子皮叶
《*辞典》:槠子皮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ūZǐP Y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苦槠或青椆的树皮及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槠子条。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煮取汁,与产妇饮之,止血。②《日用本草》:嫩叶贴臁疮,一日三换良。
-
椎连栎
别名:黄栗来源:壳斗科椎连栎QuercusfranchetiiSkan,以茎内皮、寄生入药。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涩、微苦,微温。功能主治:止咳,定喘。主治感冒。用法用量:1~2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锥栗
《全国中草药汇编》:锥栗:拼音名:ZhuīL 别名:栲栗、山椎、锥子树、勒翠、桂林栲、米锥栗来源:壳斗科锥栗CastanopsischinensisHance,以壳斗、叶和种子入药。生境分布:南部及西南部各省区(云南除外)。性味:种子:甘,平。功能主治:健胃补肾,除湿热。种子:治肾虚,痿弱,消瘦。1两,水煎服。
-
锥栗果壳
出处:《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拼音名:ZhuīL GuǒK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栲的果实外壳。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锥粟条。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治湿热腹泻。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摘录:《*辞典》
-
锥连栎
小枝被灰黄色细绒毛。叶片革质,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10(-12)cm,宽2.5-6cm,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中部以上有锯齿,齿端有腺点,幼时两面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绒毛,老叶下面被黄色绒毛,侧脉8-12对,直达齿端。花单性,雌雄同株;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味涩,微苦,性微温,有止喘,定喘的功能。
-
柞树叶
《*辞典》:柞树叶:出处:《黑龙扛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ZhàShùYè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蒙栎的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柞树皮"条。功能主治:治细菌性痢疾,小儿消化不良,痈肿,痔疮。(《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将柞树叶制成50%的煎液,每次100毫升,日服3次,7~服后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