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病媒昆虫个体组成的群体。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①种群是生物生存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一个个体是不能长期生存的,物种长期生存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并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基因重组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
-
种群的指数增长
达尔文也曾计算过繁殖缓慢的大象的个体。因为限制生物增长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即环境阻力的存在(如有限的生存空间和食物,种内和种间竞争,天敌的捕食,疾病和不良气候条件等)和生物的年龄变化等必然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数目,从而降低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使个体数目不可能无限地增长下去。
-
经济阈值
有害动物种群的波动、平均密度和经济阈值的关系是:如害虫的平均密度和波动最高值都低于经济阈值,表示该种群无经济危害;平均密度已在经济阈值以上为严重危害的种群。综合防治的要点不是消灭有害生物,而是采取多种措施,把其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这样有利于保存其天敌,并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
达尔文学说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兴起,结合生物学其他分支学科的新成就,对生物进行化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的见解,即现代达尔文学说,或称综合性进货机理学说。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主要由于突变和种群间的基因迁移,而这些因素必须在自然选择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
自然控制
自然控制(naturalcontrol)指天然种群的个体数受到种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的限制,而被维持在有限的变动范围内的过程。(3)使密度偏离平衡水平的搅乱过程(disturbingpro-cess)。(2)是与对拥挤效应和密度依存性作用的天敌等有关;关于各种生物具体的自然控制结构通过使用生命表等的野外种群研究而正陆续被阐明。
-
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由于种群变小,有害基因被清除,种群基因频率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前的基因频率相差很大的现象。通常发生在那些种群数量先急剧减少,后又增加的种群中。
-
变化主因分析
变化主因分析指寻找居住在某个区域的种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主要原因作用下的发育阶段的方法。莫里斯(1963)对野外种群获得的再生产曲线,如在两轴取对数,则大致可得直线,以此经验事实为基础,考虑预期变化主因的影响,适当变动其回归关系,就可推导出预测虫害发生量的公式(莫里斯法)。
-
最大持续产量
按最大持续产量捕捞鱼资源种群,如在环境恶劣的年分里就应适当减少捕捞量,否则,其种群将受到严重损害,并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因此,在资源的科学管理上,不应只考虑生物学原理,还应将经济学的、环境科学的和政治的因素综合在一起,以便使各方面协调起来。
-
群落
群落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种都不是孤立地生存,总有许多其它生物种与之同群共居,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体。在动植物生活的地方,甚至其躯体上都布满着微生物的群体。地球上所存在的各种自然群落,如森林、草原、荒漠、沼泽等都是亿万年来地球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在一定地区产生的最合理、最有效的生物群体。
-
被食者-捕食者的相互作用
被食者-捕食者的相互作用指某种生物的种群与吃它的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狭义的用法是指形成捕食食物链的动物之间的关系。从寄主被寄生者食杀这点来看、通常把这种寄生者与寄主的关系(寄主、寄生者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在这个概念中。对于这样复杂的系统中被捕食者-捕食者关系的解析,还无多大进展。
-
生态寿命
生态寿命是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实际平均寿命。生理寿命是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达到的最长寿命。种群中只有部分个体能活到生理寿命的年限,多数个体常死于捕食、疾病或其他不良环境条件。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恶劣,种群的生态寿命就越短。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insituhybridazation,FISH)是根据已知微生物不同分类级别上种群特异的DNA序列,以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寡聚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与环境基因组中DNA分子杂交,检测该特异微生物种群的存在与丰度。
-
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每一个体的平均产卵(子)数,称为出生率。有时把构成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出生数作为粗出生率(crudebirthrate),把繁殖中的雌性等种群的每一个体的出生率作为特定出生率(spe-cificbirthrate)而加以区别。瞬时出生率用数学处理是方便的,所以常用于种群动态的统计。
-
同地的种形成
种群,在比较均质的地域空间上不分开而生活的状态下,通过生态的乃至时间的隔离、寄生和栖息地选择的不同等产生生殖隔离,而引起种分化的过程,叫做同地的种分化或同地的种形成。
-
同地的种分化
种群,在比较均质的地域空间上不分开而生活的状态下,通过生态的乃至时间的隔离、寄生和栖息地选择的不同等产生生殖隔离,而引起种分化的过程,叫做同地的种分化或同地的种形成。
-
最适密度
最适密度(optimumdensity)指种群中每个个体的生存概率、*繁殖率、平均发育速度、体重、寿命等能达最高值的种群密度。繁殖率的数值显著降低、大于或小于最适密度的值,一般称为过密(overcrowding)或过疏(un-dercrowding)。
-
群体选择
一个种群如能分割为彼此不相同的小群,则自然选择就可能在各小群之间发生,这样的选择称为群体选择。达尔文所指的自然选择通常指个体选择。其后,哈密顿(W.Hamilton)等提出广义适合度概念。利他行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作用是:作出牺牲的个体,借助于自己近亲的努力,对未来世代的遗传作出了贡献。
-
侧地性
在种群扩大分布的过程中,在其相邻接的无任何变动的条件下,由于某种原因而进入不同质的地区,两地区的种群以后虽相邻生活,但几乎不进行基因交换,这种状态称为侧地性。是同地性和异地性的对应词。另外指出,同地种分化或异地种分化开始后以侧地性为媒介来确定分化的实例并不少,而现在这样提出的则更多起来。
-
森林生态学
森林群落生态学。因此,应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树种特性、种群消长、种间关系、系统结构、物能流动、信息传递等运动规律,建立更符合实际的系统模型,以求准确预测系统的变化,提出最佳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经营方案,并发展边缘分支学科,已成为森林生态学面临的紧迫任务。
-
基因库
在一定的地域中,一个物种的全体成员构成一个种群。对二倍体生物来说,有n个个体的一个群体的基因库由2n个单倍体基因组所组成。生物的表型是可以直接观察的,但基因型和基因无法直接观察,基因库中的变异可用基因型的频率或基因频率来研究。MN血型有三种:M、N和MN,这是由一个基因座上的两个等位基因LM和LN所决定的。
-
进化稳定策略
进化稳定策略是指种群的大部分成员所采取某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不及。ESS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常见的生物现象,雄粪蝇(Scatophagastercoraria)在牛粪上等待雌蝇并与之交配的最适时间,依赖于其它雄蝇的等待时间,如果某一雄蝇总是花固定时间等待,其它雄蝇就会取得竞争的胜利。
-
哈迪-温伯格定律
哈迪-温伯格定律是1908年数学家哈迪(G.H.Hardy)和医生温伯格(W.Weinberg)分别提出关于基因频率稳定性的见解。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种群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发生;没有自然选择。
-
亚种
亚种即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和生殖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一类种群;它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理、生态种群,并具有地理分布上或生态上的不同。现今动物分类学上多以亚种作为种以下的分类等级或阶元,如分布广泛的短尾蚊蛇即为蛟蛇的一个亚种。
-
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coaction指在群落或种群中的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只是指生物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有时也广义地用于包括以环境为媒介的相互作用中的反作用和作用系统。他提出作用和反作用相结合,支持生物生活的三大作用系统。食与被食之间连接成的食物链相互作用(food-chaincoaction)或纵的相互作用(verticalcoaction)。
-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地段或生境内、相互作用着的动植物种群的总体。群落就是种群的集合体,它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等类群。生物群落概念的产生与强调同一地段内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有关。(2)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3)群落中的成员在生态学上的重要性互相不同,故有优势种与从属种的划分;
-
年龄锥体
分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的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窄,表示种群中幼体多,老年个体少。下降型种群的年龄锥体呈壶形,基部窄而顶部宽,表示种群中幼体少,老年个体占的比例大。稳定型种群的年龄锥体大致呈钟形,种群中幼体与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
捕食
NA-每个捕食者的捕食数,No-被食者密度,Tt-捕食、摄食所需时间,a-摄饵能率,TH-处理每个被食者(从追逐至消化)所需的时间,NA对No的关系为饱和型曲线,No大于某个阈值时,NA则达到一定的上限值。增殖造成的捕食者密度的变化,比被食者密度的变化迟些发生,所以有带来迟缓的密度依赖性的倾向。
-
窝卵
窝卵是指一次筑巢产于巢中的全部卵,亦称为一窝卵,这是有关鸟类方面的用词。又同一雌鸟在同一繁殖期内,第一次筑巢失败,但又未进行返工修筑,而是第二次筑巢产卵,这样窝卵的卵数分为两部分,其最初的部分叫做第一窝卵,第二次的部分,叫做第二窝卵。窝卵数即使是同一种群,但因个体和季节等之不同,也常不一样。
-
病虫害防治
为了减轻或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危害作物或人畜,而人为地采取某些手段,此称为病虫害防治。可分为采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以利用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等。根据这一主张,重要问题是确定合适的病原与害虫的密度,使它和作物可容许的受害临界值相适应。
-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共生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但在池塘内,大小草履虫是共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原因是在池塘中还存在着草履虫的天敌,通过天敌制约着小革履虫种群的发展,所以还有大草履虫的生存空间。捕食强调了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
小生境
小生境ecologicalniche是把C.达尔文(1859)称作的“在自然的联系(economyofnature)中的位置”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概念。埃尔顿所说的对象则称为食物小生境或埃尔顿小生境(Eltonianniche)。如同前述,与其说原来的小生境的概念不仅是来自种群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从在群落中起的作用来看较为洽当。
-
抗药性
抗药性又称耐药性,是指生物(尤指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目前,多认为抗药性的产生是微生物基因突变造成的。抗药性变异一旦产生,就可以传给后代,并可以转移给原来没有抗药性的敏感菌(参见”药物敏感试验”条),使抗药菌逐年增加。
-
标记再捕法
标记再捕法又称标记放逐法、标记法等。放出许多个标记的个体,再根据捕回的资料推算种群的迁移、分散的过程和范围,或者直接计数有困难、流动性大的动物个体数的推算方法。例如对s个体作标记后放走,在以后某个时间内捕得的n个体中,如有m个体是标记后再捕到的个体数,则总个体数N=s·n/m。
-
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是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过程。如欧兔进入澳洲后,由于没有天敌制约,很快就在草原上大量繁殖,它们与牛羊争夺饲料,使草场大片荒芜后,借助粘液瘤病毒感染,才控制住其种群增长。
-
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survlvorcurve)是指在固定的灭菌因子作用下,微生物的存活情况与暴露变化的关联曲线。C型,凹型存活曲线,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消毒专业基本术语——存活曲线:存活曲线是用图解法表示的,在规定条件下灭菌时,微生物数量随暴露于灭菌因子剂量的增多或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的情况。
-
生命表
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生命表是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下表为野生盘羊的生命表,它根据同一地区采到的600余个盘羊头骨及对其死亡年龄的鉴定后编制而成。盘羊的生命表病媒昆虫的生命表:对于病媒昆虫来说,生命表(lifetable)是指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病媒昆虫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
诊断剂量
诊断剂量(diagnosticdose)又称区分剂量,是指能杀死敏感病媒生物种群99%或99.9%死亡率的剂量(浓度)或该剂量(浓度)的数倍,用以检测病媒生物种群的抗药性。
-
相互分散
相互分散interspersion不同种类的小生境互相混杂地存在,各小生境的各个种的种群各依自己的生活方式棲息,它们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相互关系的现象,这种达到散在状态的过程是为相互分散,由埃尔顿(C.S.Blton.1949)在探讨群落的方式时提出的。
-
自然稀疏
自然稀疏(naturalthinning)在个体密度非常高的植物群落中,由于对光、水和营养等条件的个体间的竞争,随着生长的进行,个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处于劣势的个体逐渐枯死,随着群落的生长而个体的密度逐渐降低,此现象称为自然稀疏或自我稀疏(selfthinning),它是群落所具有的自我调节机能之一。
-
基因迁移
迁移或称移居(migration)是指具有某一基因频率群体的一部分,因某种原因移至基因频率不同的另一群体,并杂交定居,从而改变了群体的基因频率,这种影响也称迁移压力(migrationpressure)。ABO血型的B等位基因频率从东亚的0.30降至西欧的0.06,就是由于B基因在东方的原始突变后逐渐扩散到更多的西欧群体中。
-
人工更新调查
许多中药资源特别是根、根茎类药材、皮类药材,在大量采收后常造成局部地区种群的大量减少,使自然更新的速率很慢,为此应在采收后的迹地上进行中药资源的人工更新。最后通过数年观察提出人工更新的年限和恢复资源的技术措施。
-
封闭群动物
封闭群动物(ClosedColonyAnimals)是指一个动物种群在五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其他任何品种的新血缘,由同一血缘品种的动物进行随意交配,在固定场所保持繁殖的动物群。封闭群动物是在一定实验饲养条件下,用同一血缘品系群内的动物5年以上不引入新血缘品种混杂、随意交配繁殖的动物,称封闭群杂种动物。
-
安化云台山种
安化云台山种是茶树有性群体品种之一。安化云台山种属灌木型,中叶类,一般叶长8-10cm,叶宽3-4.5cm,叶片有长椭圆、椭圆或卵圆等多种形状,其中椭圆居多,叶脉8对左右,大多数叶片平展,叶肉肥厚,叶面隆起,叶质较柔软,色绿富光泽。其中有部分大叶类型,以原产地云台山居多,因此也有云台山大叶种之称。属中生种。
-
带状分布
生物的群落(复数)或各种不同的种群在地面上作平面的相互衔接的分布状态,称为带状分布,带状分布也称成带结构。在山坡与高度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以及在潮间带所见到的与干潮期长短相适应分布的海藻、附着动物等的分布等都是带状分布的典型例子。海洋和湖泊从水面到水底的浮游生物的垂直分布。
-
绿蝽病毒1型
NVV-1分类类型:种分类:绿蝽病毒1型绿蝽病毒1型基本特性:绿蝽病毒1型(NVV-1)是从绿蝽Nezaraviridula发病实验种群中分离,有等轴对称病毒粒子,直径29nm,基因组由单节段单链RNA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3.1×106,病毒粒子含有3个主要结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32、32和31kDa。
-
抗性品系
抗性品系(resistantstrain)是指由于杀虫药剂使用导致的遗传学上对药剂不敏感性较均一的病媒生物种群。
-
敏感品系
敏感品系(susceptiblestrain)是指由于未曾接触过杀虫药剂而保持对杀虫剂敏感的遗传上较均一的病媒生物种群。
-
辨别分析
辨别分析是R.A.Fisher(1936)在E.Anderson(1936)的鸢尾属(Iris)杂种群研究的启发下所提出的多变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在排除先验标准的数量分类学虽不能应用辨别分析,但在标本产地先验确定的地理变异的研究中,本方法可作为多变量性状分析(multi-variatscharateranalysis)的手段而被应用。
-
抗性遗传
抗性遗传(resistanceheredity)是指病媒生物抗药性受基因型控制,可通过种群繁殖并按照一定遗传学规律传到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