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法灸法学
《针法灸法学》为书名。奚永江主编。198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书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供针灸专业用。
-
牙痛点1
牙痛点1为耳穴名。见《针法灸法学》。位于耳垂一区的后下角。主治牙痛、牙周炎、并可用于拔牙麻醉。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牙痛点2
牙痛点2为耳穴名。见《针法灸法学》。位于耳垂四区的中央。主治牙痛、牙周炎,并可用于拔牙麻醉。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平喘
平喘为耳穴名。出《针法灸法学》。位于对耳屏的尖端。主要治疗哮喘、腮腺炎等。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目1
目1为耳穴名。出《针法灸法学》。位于耳垂,屏间切迹前下。主治青光眼、假性近视、麦粒肿。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目2
目2为耳穴名。出《针法灸法学》,位于耳垂,屏间切迹后下。主治青光眼、假性近视、麦粒肿。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降压沟
降压沟为耳穴名。出《针法灸法学》。位于耳背,即对耳轮下脚沟。主治高血压。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外鼻
外鼻上端较窄,与额相连的狭窄部称鼻根,鼻根与鼻尖之间为鼻背,外鼻前下端的隆起部位为鼻尖,鼻两侧半圆形隆起部称鼻翼(nasalala),呼吸困难的病人有鼻翼扇动的症状。鼻尖和鼻翼处的皮肤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与深部皮下组织和软骨膜连接紧密,容易发生疖肿,故发炎时,局部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可引起较剧烈疼痛。
-
屏间
屏间为耳穴名。出《针法灸法学》,位于耳甲腔,外耳门后下方,近屏间切迹处。主治痛经、月经不调。一般用埋针法、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下屏尖
下屏尖为耳穴名。出《针法灸法学》。位于耳屏下部外侧缘。主要有升压、抗过敏作用。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下脚端
下脚端为耳穴名。出《针法灸法学》。位于三角窝,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主要对内脏有解痉、镇痛作用。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额
概述:额:1.人体部位名;指前发际以下,两眉以上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出《针法灸法学》。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主治病症:耳穴·额主治头痛、头晕、失眠。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气管
左主支气管长,细,较水平。外膜菲薄,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杯状细胞也甚多,其结构与肠道上皮的杯状细胞相似,顶部胞质内含大量粘原颗粒,细胞分泌的粘蛋白(mucin)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它与管壁内腺体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共同构成一道粘液性屏障,粘附吸入空气中的异物,溶解吸入的SO2、CO等有害气体,随粘液咳出。
-
中耳背
中耳背为耳穴名。出《针法灸法学》。位于耳背,上耳背穴与下耳背穴连线的中点。主治腰背痛、皮肤病。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