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串雅内编
《串雅内编》为中医临床著作,清代赵学敏撰。
-
痰闭惊厥
痰闭惊厥病证名。见《串雅内编》。指风痰阻闭经络而引起的惊厥。症见牙关紧闭,双目上窜,四肢抽搐。多因患儿痰湿偏盛,蕴于肺胃,复为外邪所犯,或饮食所伤,邪从热化,热郁生风,风痰上扰清窍,扰及经隧所致。体实者,治宜镇风豁痰,用止痉散。体虚者,治宜化痰镇静,用六君子汤加僵蚕之类。参见痰闭条。
-
舌笋
舌笋为病证名。见《串雅内编》。小儿舌上起白泡一粒,名舌笋,因妨碍吮乳,故令啼哭不止。宜以鲜生地取汁,涂患处。
-
顶
指一种治法。出《串雅内编》。民间行医的走方医将药性上行的药物称为顶药,使用顶药的治疗方法叫顶。顶药多有涌吐的作用。例如皂矾顶,治风痰上涌而昏倒,用皂荚末、生矾末、腻粉作散剂,水调一钱服下即吐。
-
吹消散
处方:乳香、麝香、蟾酥、辰砂、儿茶、没药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一切肿毒。用法用量:用1分于膏上贴之。摘录:《串雅内编》卷二
-
发汗散
绿豆粉麻黄(去根、节)甘草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串雅内编》卷一方之发汗散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者。功在发汗解表。功能主治:《集验良方》卷二方之发汗散主治一切瘟疫伤寒,身热口渴,头疼身痛。摘录:《集验良方》卷二《普济方》卷三六九方之发汗散:组成:芍药6分,黄芩6分,葛根6分。
-
分水丹
摘录:《石室秘录》卷一《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禹县方):组成:广藿香2两,泽泻2两4钱,白扁豆1两6钱,川厚朴3两,半夏3两6钱,香薷草2两,砂仁2两4钱,木瓜2两4钱,紫苏2两4钱,白术2两,苍术3两,猪苓2两4钱,西滑石2两4钱,肉桂2两4钱,陈皮2两4钱,白茯苓2两4钱,石斛2两4钱,甘草3两,白芷2两4钱,桔梗1两6钱。
-
黑发仙丹
处方:熟地1斤,苡仁8两,山药8两,桑叶8两,白术2两,生何首乌2两,巨胜子3两,白果3两,黑芝麻4两,北五味2两,花椒1斤,乌头皮4两,胡桃肉3两,参片3两(无亦可)。功能主治:黑发。主用法用量:每服5钱,开水送下。摘录:《串雅内编》卷三
-
截黄丸
处方:青矾4两(煅成赤珠子),当归4两(酒酿浸7日,焙),百草霜3两。制法:上为末,以浸药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截黄。主脾积黄肿。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温汤送下。1月后黄去病愈。摘录:方出《串雅内编》卷一,名见《青囊秘传》
-
鲤鳞丸
处方:归尾5钱,大黄2钱,荆芥穗2钱,桔梗2钱,乳香(炙)2钱,没药(炙)2钱,黄芩3钱,连翘3钱,防风2钱5分,羌活2钱5分,全蝎1钱,蝉退(去头)20个,僵蚕25条,雄黄7分,牛皮胶(土炒)1两,金头蜈蚣(去头足)4条(分4法制,1条用姜汁涂上焙干;功能主治:未成内消,己成多脓,神效异常。主无名肿毒,瘰疬。
-
一擦光
概述:一擦光为《串雅内编》卷二方。若肿多加白芷;干痒出血加大黄、黄连;青色加青黛。一擦光处方:1.蛇床子、苦参、芜荑各一两,雄黄、川椒、大枫子肉各五钱,枯矾一两五钱,硫黄、轻粉、樟脑各二钱。2.蛇床子、硫黄、黄柏、牛皮炭(熏牛皮烟炭也。一擦光功能主治:一擦光治疥疮及妇人阴蚀疮、漆疮、天火丹、诸恶疮。
-
五毒丹
概述:五毒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用法用量:升炼取飞霜外用。《串雅内编》卷二引公孙知方之五毒丹:组成:丹砂、雄黄、矾石、磁石、石胆各等分主治:《串雅内编》卷二引公孙知方之五毒丹主治一切痈疽。各家论述:丹砂养血益心,雄黄长肉补脾,矾石理脂膏助肺,磁石通骨液壮肾,石胆治筋滋肝。
-
去毒散
《疡科选粹》卷五:组成:血余炭3分,孩儿茶5钱,黄连5钱,血竭5钱,乳香5钱,蜂房3分,黄丹3分,胆矾1分5厘,鸡内金(烧灰)1分,没药5分。《圣济总录》卷一三一:别名:车螯酒、小车螯散、转毒散、车螯转毒散、车螯散、车螯串组成:车螯(紫唇光厚者,以盐泥固济,煅赤,去泥)1个。主治:发背痈疽,一切恶毒疮肿。
-
宁和堂暖脐膏
《串雅内编》卷一:组成:香油1升(或麻油),生姜1斤(切片),黄丹(飞过)半斤。主治:水泻、白痢。用法用量:摊布贴脐上。制备方法:熬膏。用药禁忌:孕妇忌贴。
-
小儿鳞体
小儿鳞体为病证名,又名胎垢、蛇身、蛇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鳞体者,谓皮肤之上,如蛇皮、鳞甲之状,故又名蛇体,此由气血痞涩,不能通润于皮肤”所致,类似鱼鳞病。《串雅内编》用白僵蚕去嘴为末,煎浴。《本草求真》认为“肤如鳞甲,亦是胎元气血不足,得此辛咸,煎汤除垢,则癣自去。”
-
串
串一种治法。民间行医的走方医将药性下行的药物称为串药,使用患药的治疗方法叫串。串药多具有泻下作用。例如牵牛串治积气成聚,用黑牵牛末为丸,陈皮、生姜煎汤送下。清·赵学敏《串雅内编》、《串雅外编》汇集了走方医的医术方药,并以“串”为书名。
-
荡秽散
处方:没药(末)1两。功能主治:妇人月事退出,作禽兽之形,欲来伤人。用法用量:先将绵塞阴户,即顿没药末,白滚汤调下。摘录:《串雅内编》卷四
-
发背膏药
滴乳香120克(箬包烧红,用砖压出油)净没药120克(照前式去油)鲜油血竭120克白色儿茶120克上好银朱120克杭州定粉120克上好黄丹120克上铜绿90克制法:上药为细末,按患处大小,取油纸一张,以针刺多数小孔,再取药粉五钱,以麻油调摊纸上,另取油纸一张复盖,周围用线缝好。主治发背。摘录:《串雅内编》卷二方
-
伐毛丹
处方:乳香(灯草拌炒)1两,硇砂1两。制法:上为末,饭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鼻毛粗长异常,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临卧滚水送下。自然退落。摘录:《串雅内编》卷四
-
复方黄药子酒
处方:黄药子1.2kg海藻1.2kg浙贝母900g白酒7000~8000ml炮制:将药材一起研成粗末,放入干净的器皿内;倒入白酒,隔水加热,不时搅拌至沸;取出,连酒带药倒入坛中,趁热封闭;静置10天,滤过装瓶备用功能主治:有软坚散结之功效,性寒清热,味苦泄降,消瘿解毒,化痰散结,主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摘录:《串雅内编》
-
黑须仙丹
别名:黑发仙丹处方:熟地1斤,万年青3片(小用5片),桑椹1斤,黑芝麻8两,山药2斤,南烛皮4两,花椒1两,白果1两,巨胜子3两(连壳用)。功能主治:黑发。主用法用量:黑发仙丹(《串雅内编》卷三)。摘录:《石室秘录》卷四
-
黑盐顶
处方:盐1升(纳粗瓷瓶中,将泥头筑实,先以糠火围烧,渐加炭火候烧透赤色,盐如水汁即去火,待凝,将瓶敲破取出用),豆豉1升(熬煎),桃仁1两(和麸炒),熟巴豆2两(去心膜及壳,隔纸炒令油出,须生熟得中,焦则少力,生又损人)。功能主治:时气,心痛,血痢,疟疾,骨蒸。注意:服药后须忌口2-3日;
-
鸡子饮
处方:出过小鸡蛋壳。功能主治:伤寒狂走。用法用量:泡汤服。即睡。摘录:《串雅内编》卷四
-
济世散
别名:双牛串处方:黑牵牛1合,白牵牛1合。功能主治:一切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年少气壮者。用法用量:双牛串(《串雅内编》卷三)。摘录:《本草纲目》卷十八引张三丰仙方
-
截水肿丸
处方:葶苈子4两(炒)。制法:上为末,以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截水肿。主遍身肿满,手按之仍起者。用法用量:《青囊秘传》:泻水,用苦葶苈;清肺热,用甜葶苈。摘录:方出《串雅内编》卷一,名见《青囊秘传》
-
救呆至神汤
别名:收呆至神汤(《串雅内编》卷一)。处方:人参柴胡当归白芍半夏甘草生枣仁天南星附子菖蒲六曲茯苓郁金功能主治:治呆病,因郁抑不舒,愤怒羞恚所致者。用法用量:用量均须大于常人,水煎灌服。使其自醒则全愈,惊醒则半愈。摘录:《石室秘录》卷三
-
硫黄顶
处方:黑牵牛(半生半炒,取头末)。制法:上以水和为丸,如梧桐子大,硫黄末为衣。功能主治:腰疼。用法用量:原书吴庚生按:此方惟须体实而年久湿重者为宜,亦不可骤投至五十丸之多,当量症加减为妥。摘录:《串雅内编》卷三
-
神效托里散
功能主治: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作疼痛,憎寒壮热,类若伤寒,不问老、幼;若病在上,食后服;附注:神效散(《朱氏集验方》卷十二)、托里散(《医学正传》卷六引《疮疡集》)、神功托里散(《外科发挥》卷二)、金银花散(《外科发挥》卷五)、四妙汤(《医宗说约》卷六)、四金刚(《串雅内编》卷二)。
-
五虎下西川
治无名肿毒,痈疽发背。在两腿者,加牛膝15克;《外科方外奇方》卷一:组成:炙鳖甲1两,蜈蚣20条(瓦上焙),全蝎1两,土炒天虫1两,生军2两。《外科十三方考》:组成: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山甲、当归、赤芍、黄芩、栀子、连翘、枳壳、银花、防风、荆芥、生地、木通、猪苓、二丑、大黄、芒消、黄连、白芷、甘草。
-
消臌至神汤
别名:八宝串、消膨至神汤(《串雅内编》卷三)。处方:茯苓30克人参21克雷丸9克甘草60克萝卜子21克白术15克大黄18克附子3克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消积杀虫。治气臌,血臌,食臌。用法用量:用水2.5升、煎至500毫升,早服250毫升,必然腹内雷鸣,少顷必下恶物甚多,再服药250毫升,又大泻大下,至黄昏而止。
-
牛郎串
组成:白牵牛子(半生,半炒,研取头末)四两五钱,槟榔一两,茵陈、莪术(醋煮)、三棱(醋炙)、皂角(炙,去皮)各五钱。功能主治:《串雅内编》卷三方之牛郎串主治邪热上攻,痰涎壅滞,噎膈,反胃吐食,及积聚痞块,疮热肿痛,或大小便不利;《串雅补》卷二方之牛郎串:别名:小串组成:黑丑(头末)、槟榔各等分。
-
牛榔散
《本草纲目》卷十八引《普济方》:别名:牛郎顶组成:黑牵牛半两,槟榔2钱半。主治:气筑奔冲不可忍,鼓胀,水肿,虫积。用法用量:每服1钱,紫苏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牛郎顶(《串雅内编》卷三)。本方原名牛郎丸,与剂型不符。据《仙拈集》改。
-
取牙神方
《外科百效》卷二:方名:取牙神方别名:取齿丹、取牙鲫鱼霜组成:鲫鱼4-5两重者(去肠屎)。用法用量:每点牙,一咳即出。制备方法:将赤脚信末入鱼腹内,置净处阴干,候起霜刷下听用。附注:取齿丹(《外科全生集》卷四)、取牙鲫鱼霜(《串雅内编》卷三)。
-
取疔膏
方出《柳州救死三方》引贾方伯方(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二),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七九引《吴氏集验方》:方名:取疔膏组成:蜣螂心。主治:疔疮。用药禁忌:禁食羊肉。《串雅内编》卷二:方名:取疔膏组成:乳香1粒,麝香米大1粒,黄连(研末)、连翘(研末),桃仁2个(去皮)。3-4日连疔揭去。
-
三奇顶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三奇顶组成:经霜天烛子3钱,腊梅花3钱,水蜒蚰1条(俱预收)。主治:小儿天哮。用法用量:水煎服。
-
青绿顶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青绿顶别名:青绿丸组成:石青1两,石绿5钱。主治:顽痰不化。用法用量:每服10丸,温水送下。吐出痰2-3盏,不损人。制备方法:水飞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附注:青绿丸(《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
牵牛串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八引《经验方》,名见《串雅内编》卷三:方名:牵牛串组成:黑牵牛1斤(生)。主治:五积成聚。用法用量:至重者,每服30-50丸,陈橘皮、生姜煎汤,临卧服。寻常行气,每服10丸。制备方法:上药为末8两,余滓以新瓦炒香,再捣取4两,炼蜜为丸,和梧桐子大。用药禁忌:虚者慎用。
-
珍珠滚痰丸
《串雅内编》卷一:方名:珍珠滚痰丸组成:半夏50粒,巴豆30粒(去壳)。主治:小儿痰塞心胸,及癫痫痰厥与喉闭有痰者。用法用量:每服7丸,用萝卜汁送下。制备方法:2味同煮,待半夏熟烂,取出巴豆止用半夏,烘干为细末,米糊为丸,如菜子大朱砂为衣,晒干。
-
砒霜顶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砒霜顶组成:精猪肉30两(切作骰子块),白信1两(研细末)。用法用量:每服大人20粒,小儿4-5粒,食前茶汤送下,量虚实服之。制备方法:将白信末拌在肉上,令匀,用纸筋黄泥包之,令干。白炭火于无人处煅,俟青烟出尽,研细,以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用药禁忌:药宜制三年后方可用。
-
神传剪草膏
《本事》卷五:方名:神传剪草膏别名:仙传膏组成:剪草1斤(婺州者)。如久病肺损咯血,只1服愈,寻常咳嗽血妄行,每服1匙可也。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剪草气味苦寒,入手太阴、手足厥阴,痨瘵而致久咳吐血不止,损伤及肺,血溢妄行,此方虽近似丹方,亦是培土生金之法。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 神传膏。
-
贴腰膏
《串雅内编》卷一:方名:贴腰膏组成:生姜1斤(捣汁4两),水胶1两。主治:腰痛。用法用量:贴腰眼。甚效。制备方法:上同煎成膏,厚纸摊。
-
轻粉串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轻粉串组成:轻粉1分。主治:小儿吃泥。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米饮送下。良久泻去泥土,即愈。制备方法:砂糖为丸,如麻子大。
-
轻粉顶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轻粉顶组成:无雄鸡子1个,轻粉1分。主治:小儿涎端。用法用量:3岁儿食尽,当吐痰或泄而愈。制备方法:用鸡子清入轻粉拌匀,银器盛,置汤瓶上蒸熟。用药禁忌:壮实者乃可用。
-
消痈酒
《串雅内编》卷四:方名:消痈酒组成:万州黄药子半斤(紧重者为上;如轻虚,是他州所产,力薄,用须加倍)。用法用量:取无灰酒1斗,投药入中,固济瓶口,以煻火烧1周时,待酒冷乃开。时时饮1盏,不令绝酒气,经3-5日后自消矣。
-
破瘿点药
《串雅内编》卷二:方名:破瘿点药组成:水银1钱,硼砂1钱,轻粉1钱,鹊粪1钱,莺粪1钱,冰片5分,樟脑5分,绿矾1钱,皂矾1钱,麝香3分。主治:瘿瘤。3日后水尽,而皮宽如袋,后服煎方:人参3钱,茯苓5钱,苡仁1两,泽泻2钱,猪苓1钱,黄耆1两,白芍5钱,生甘草1钱,陈皮1钱,山药3钱,水煎服。用药禁忌:忌房事半年。
-
秘传一擦光
《医学正传》卷六:方名:秘传一擦光别名:一擦光组成:蛇床子1两,苦参1两,芜荑1两,雄黄5钱,枯矾1两2钱,硫黄5钱,轻粉2钱,樟脑2钱,大风子5钱(取肉),川椒5钱。主治:疥疮,及妇人阴蚀疮、漆疮、天火丹,诸般恶疮。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一擦光(《串雅内编》卷二)。
-
诸疮掺药
《串雅内编》卷二:方名:诸疮掺药组成:银熟石膏1两,松香3钱,白芷3钱,樟脑1钱,轻粉5分,冰片1分。主治:天泡疮。用法用量:用熬熟猪油调搽。制备方法:上为末。
-
偷刀散
《慈幼新书》卷十一:方名:偷刀散别名:黄甲串组成:大黄2钱,白芷2钱,穿山甲1钱。功效:便毒未成者,内消;已成者,脓从大便下。用法用量:空心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作2次服。附注:黄甲串(《串雅内编》卷三)。
-
提气汤
《串雅内编》卷二:方名:提气汤组成:人参、白芷、生地、龙胆草、川芎、升麻、柴胡、乳香、甘草、贝母、橘红、香附、桔梗各等分。主治:瘰疬(取核时先服)。用法用量:上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犀黄串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犀黄串组成:升麻2两,犀角2两,黄芩2两,朴消2两,栀子2两,大黄2两,豉2升。功效:辟瘴明目。主治:四肢热,大便闭结。用法用量:觉四肢大热,大便闭结,即服30丸,取微利为度;四肢小热,食后服30丸。制备方法:上微熬,同捣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