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颐位
托颐位为针灸体位。参见坐位:坐位为指在不同坐势下取穴或施术。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前部)、侧倚位(针灸一侧颜面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额部)、伏案位(针灸项背及后头部)、屈肘仰掌位(针灸上肢屈侧)、屈肘俯掌位(针灸上肢伸侧)、屈肘拱手位(针灸上肢桡侧)、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
-
侧倚位
侧倚位为针灸体位名。参见坐位:坐位为针灸体位之一。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部)、侧倚位(针灸一侧的面部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顶部)、伏案位(针灸头项后部及上肢部)和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多种。
-
坐位
坐位为针灸体位之一。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部)、侧倚位(针灸一侧的面部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顶部)、伏案位(针灸头项后部及上肢部)和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多种。
-
体位
体位指针灸取穴和施术时患者身体应处的位置。体位分坐位、卧位和立位三种,其中以坐位、卧位为常用,立位容易引起晕针。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部)、侧倚位(针灸一侧的面部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顶部)、伏案位(针灸头项后部及上肢部)和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多种。
-
伏案位
伏案位为针灸体位。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前部)、侧倚位(针灸一侧颜面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额部)、伏案位(针灸项背及后头部)、屈肘仰掌位(针灸上肢屈侧)、屈肘俯掌位(针灸上肢伸侧)、屈肘拱手位(针灸上肢桡侧)、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
-
仰靠位
仰靠位(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是否适当,对于正确取穴和针刺施术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颈侧部的腧穴,如头维、太阳、风池、颊车,听官等穴。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背俞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