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阳
又称“三阳”。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当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督脉并行脊中,故本穴可治疗脊强、腰背痛。至阳穴主要用于胸肺、肝胃疾患等:如胸胁胀词、咳嗽气喘、腹背相引痛、腰背强痛、四肢重痛、疟疾。镇痛作用:针刺至阳能够缓解胆道蛔虫所致的腹痛。
-
肺底
概述:肺底为经穴别名:1.至阳;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胸胁胀满,胃痛,疟疾,咳嗽,气喘,疗疮,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现代又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蜂窝织炎等。
-
七椎
概述:七椎为人体部位名,指第七胸椎,即至阳穴。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七肋间动脉后支。主治胸胁胀痛,脊强,腰背疼痛,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肠炎,肋间神经痛。至阳穴配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治传染性肝炎。至阳配心俞、内关,有宽胸利气,温阳通络的作用,主治心律不齐,胸闷。
-
纯阴化阳汤
处方:熟地1两,玄参3两,肉桂2分,车前子3钱。功能主治:阴亏之至,小便不通,目睛突出,腹胀如鼓,膝上坚硬,皮肤欲裂,饮食不下,独口不渴,服甘淡渗泄之药皆无功效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又胜于滋肾丸,以滋肾丸用黄柏、知母苦寒之味以化水,不若此方用微寒之药以化水也。摘录:《辨证录》卷九
-
阳黄·湿困脾胃证
定义:阳黄·湿困脾胃证(yangjaundicewithsyndromeofdampnessretaininginspleenandstomach)是指湿热蕴结于脾胃,以身目俱黄,黄色晦滞,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纳少,腹胀,大便溏垢,苔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等为常见症的阳黄证候。取至阳、睥俞、胆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穴。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
-
秋石
秋石养生名词。外丹术指丹鼎内所生芽状物,内丹术借指药物(元神、元气)。《周易参同契》:“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俞琰注:“古记之龙虎,黄帝之金华,淮南之秋石,至阳之黄芽,无非托号以寓其微意而已。”又称龙虎石。淡秋石含有少量激素,可能对抗衰老有积极意义,但尚待现代科学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
背三针
概述:背三针:1.沿背部督脉经自下而上进行皮下透刺的—种针法;2.靳三针之一。第1针由长强穴进针至命门穴;第2针由命门穴进针至至阳穴;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30°角,进入皮肤0.5cm许将针体放平,然后向上平刺。主要治疗小儿麻痹症、脑炎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多发性神经根炎等。指取背部大杼、风门、肺俞三穴。
-
三叉神经痛埋线法
三叉神经痛埋线法是在相应穴位埋植入羊肠线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第一支痛取主穴攒竹、阳白、眉中、印堂,配穴太阳、头维、至阳、丝竹空、太冲;第二支痛取主穴四白、迎香,配穴听会、内庭、禾髎、巨髎、听宫;第三支取主穴承浆、颊车,配穴大迎、地仓、听会、翳明(各穴可 流使用);共用穴为合谷、下关、三间。
-
督脉经络现象
典型督脉经络现象刘某男1个月1955年初诊督脉疣状痣自幼发病,角化性丘疹,沿督脉呈带状排列,从鼻中隔底部至印堂穴。有时肩膊左右和腰椎两侧抽动。2.用肉桂饼在一患者命门穴上作隔药灸时,局部热感慢慢向上传导,经头顶至百会穴,伴有物压感;3.针刺至阳穴,感传沿督脉上至大椎或更高部位,下达腰俞。
-
一经连用配穴法
一经连用配穴法即接经法(channelcontinuationmethod),为配穴法之一。指在同一条经脉上选用相近的几个穴位配合应用,相互连接以加强作用。一经连用配穴法多用于四肢痿痹等病,如破伤风,取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身柱、大椎等穴。
-
中柱
中柱为经穴别名。即中枢穴。出《医学入门》。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穴在第十椎下,相当于脊柱中部之枢纽处,故名。伏卧取穴。有强腰补肾、和胃止痛作用。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本穴配脊中、悬枢、至阳、筋缩、足三里治消化系统疾患。配脊中、命门治小儿腰以下软瘫。一般针尖斜向上斜刺0.5~
-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指卫气运行的起止点。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气上行。顺次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后,至足部前入阴分。合夜,阴气合于脉,卫气依次运行于肾、心、肺、肝,而终止于脾,由脾而复至肾,循环不息,即“至阴而止”。
-
正当穴
正当穴指凡有固定名称、位置、主治、刺灸方法的穴位可日正当穴,即经穴。《针灸聚英》:“骑竹马法……依法量穴,在督脉脊中至阳、筋束二穴中外,太阳行背二行鬲俞、肝俞之内,非正当穴也。”
-
阳明三急下
阳明三急下为病证名。指急性热病传至阳明腑实阶段的三种急下证。即《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喉塞
喉塞咽喉阻塞不通利。《素问·著至教论》:“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溢喉塞。”
-
背三针法
背三针法是以针刺背部督脉经穴为主要刺激区的治病方法。是在古代巨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第一针从长强进针到命门,第二针从命门进针到至阳,第三针从至阳进针到大椎。8寸长的毫针,进针后将针体稍放平,以与皮肤呈15度夹角为宜,针体沿督脉线向前快速穿刺,不可偏离。针尖行至上穴时,抽插行针3~
-
真阴丹
《慎斋遗书》卷五:方名:真阴丹组成:红铅。主治:阴阳脱。用法用量:用初经红铅,先以水浸3宿,以土丸之,入火炮之,久则色白;用文武火炼3日夜,复以水浸之,夜露3宿,再以火炼,则紫色;现日中晒之,又火炼3昼夜,则黄色如珠。凡炼此丹,白则秽尽,黄则毒尽,所谓九还成丹。乃天地之真元,阴中之至阳也。
-
至阳六之灸
至阳六之灸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背部,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至阳穴)旁开0.5寸处。左右计2穴;此二穴上下0.3寸处各有1穴,合计6穴。主治胃病。一般每次灸3~5壮,每日1次,连灸一至数日。
-
接经法
接经法(channelcontinuationmethod)为配穴法之一。多用于四肢痿痹等病,如破伤风,取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身柱、大椎等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与背相接,善恐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刺京骨、昆仑,不已刺合骨。
-
背正中线
背正中线经穴定位线。又称后正中线,为督脉经行路线。分布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长强各穴。
-
回阳救阴丹
处方:人参3两,黄耆3两,当归1两,茯神5钱,生枣仁3钱,北五味1钱。功能主治:阳脱。用法用量:水煎服。然后方中再加熟地1两,山茱萸5钱,1剂煎饮,连服1月,可以还原如故。盖人参实能救脱以回阳,而不能救涸以填阴。先补阳而后补阴,则已脱之精可生,未脱之气易长,庶不至阳旺而阴消也。摘录:《辨证录》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