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刺
九刺的内容:九刺包括输刺(刺诸经荥藏输)、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络刺(刺小络之血脉)、分刺(刺分肉之间)、大写刺(以铍针刺大脓)、毛刺(刺浮痹皮肤)、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针刼刺)。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络脉有病,缪刺刺络。
-
九变刺
九刺的内容:九刺包括输刺(刺诸经荥藏输)、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络刺(刺小络之血脉)、分刺(刺分肉之间)、大写刺(以铍针刺大脓)、毛刺(刺浮痹皮肤)、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针刼刺)。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络脉有病,缪刺刺络。
-
刺灸法
出《内经》。是把针刺的方法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
-
输刺
概述:输刺为古刺法名:1.九刺之一;亦有指取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和脏俞者。《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以少取穴,直入直出而深刺,以输泻邪热。五刺之一·输刺:输刺为古刺法名。肾主骨,本法能与肾气相应,故本法可应用于治疗与肾有关的骨痹等疾患。
-
经刺
概述:经刺为《内经》刺法名。本法与缪刺法相似,均于病痛对侧取穴,交叉刺大经者称巨刺,刺络出血者称缪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黄帝内经灵枢·禁服》:“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刺。”经刺指某经有病即选用本经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
-
大泻刺
大泻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实为外科治疗方法的一种,古代列于针刺疗法之内。以其切开痈肿,畅泻脓血,故名大泻刺。六曰大泻刺,大泻刺(《针灸甲乙经》注:一作太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写”通“泻”,排泄之意。《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是指用铍针切开排脓的方法。
-
大写刺
大写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写”通“泻”,排泄之意。是指用铍针切开排脓的方法。因其泻除脓血,故名大泻刺。
-
太刺
太刺为刺法名。出《针灸甲乙经》注。大泻刺为九刺法的一种。指利用铍针切开脓疡,排出脓血。实为外科治疗方法的一种。古代列于针刺疗法之内。《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写”通“泻”,排泄之意。
-
络刺
络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是指浅刺小络出血,与经刺相对,与“十二刺”中“赞刺”“五刺”中的“豹文刺”相仿。指浅刺皮下血络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及皮肤针的刺法均属此。本法多用于治疗热证、实证,例如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中暑、高热、惊厥、昏迷、丹毒、痔疾、急性软组织挫伤等。
-
巨刺
本法与缪刺法相似,均于病痛对侧取穴,交叉刺大经者称巨刺,刺络出血者称缪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指出巨刺用于“邪客于经”的病痛,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瘀血的络脉为主。
-
缪刺
是一种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刺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缪刺是交叉取穴泻络,与巨刺的交叉取穴刺经不同。《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本法与缪刺法相似,均于病痛对侧取穴,交叉刺大经者称巨刺,刺络出血者称缪刺。
-
远道刺
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于此。
-
毛刺
毛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以“刺浮痹于皮肤”,这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方法,用来治疗皮肤麻木不仁等病症。因其刺激仅及皮肤,故名。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七星针(七枚)、梅花针(五枚)和丛针(针数不限)等。皮肤针(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分刺
分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指针刺直达肌肉的间隙处的刺法。主要用以治疗肌肉酸痛等病。
-
焠针
焠针即火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
-
半剌
半剌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纳)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是五刺之一。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的刺法,与九刺中的毛刺相仿。近代应用的皮肤针即由此发展而来。以“刺浮痹于皮肤”,这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方法,用来治疗皮肤麻木不仁等病症。
-
焠刺
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燔针似后来所称的温针,焠针即火针。多用治风寒湿痹。
-
中华多刺鱼
又名刺儿鱼,九刺鱼。体小,纺锤形,长50毫米左右。体前部有薄骨片,后部光滑,尾柄有发达的骨板棱。11根分离的鳍棘组成;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胸鳍大,侧中位。尾鳍短,浅凹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4月中下旬至6月为中华多刺鱼产卵期,怀卵量百余粒,卵浮性,淡黄色,彼此粘连。鱼2周龄性成熟,好斗,贪食。
-
矩刺
矩刺即巨刺。“矩”,通“巨”。《礼记·大学》郑注:“矩或为巨。”本法以左痛刺右,右痛刺左,此其“矩”也。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指肌体一侧有病,而于对侧选取经穴治疗。本法与缪刺法相似,均于病痛对侧取穴,交叉刺大经者称巨刺,刺络出血者称缪刺。
-
道刺
道刺即远道刺。出《针灸甲乙经》。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