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消
脾消病名。①脾痟之又名。详见该条。②指消中、寒中、热中。《证治要诀·大小腑门》:“然脾消又自有三,曰消中,曰寒中,曰热中。”参见有关条目。
-
消肌
《易简方》:“若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内,消谷善饥,食欲倍常,不生肌肉,好饮冷水,小便频数,色白如泔,味甜如蜜,名曰消中,又曰脾消,属于中焦,病在水谷之海也。”《幼科铁镜》:“消肌,脾火动而消中,中消于脾,移热于胃,喜多食,食无足时,小便色黄,名曰中消。”治宜养胃存津,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
脾痟
脾痟病名。《世医得效方》:“脾痟之证,饮食入腹,如汤浇雪,随小便而出,落于溷僻沟渠中,皆旋结如白脂,肌肤日益消瘦,…精神恍惚,口舌焦干;或阳强兴盛,不交而泄。”用姜粉散、附子猪肚丸等方加减,亦可用六味地黄丸加黄芪、白术与治。参见消渴、中消条。
-
开郁正元散
《济阴纲目》卷五:开郁正元散:处方:白术陈皮青皮制香附炒山楂海粉(海蛤代)桔梗茯苓砂仁延胡索炒神曲炒麦芽炙甘草各等分制法:上锉为末。摘录:《济阴纲目》卷五《医学入门》卷八:别名:消积正元散组成:白术、陈皮、青皮、香附、山楂、海粉、桔梗、茯苓、玄胡索、神曲、砂仁、麦芽、甘草各等分。
-
千金养脾丸
处方:人参白术白茯苓(去皮)甘草山药(炒)木香丁香白扁豆(炒)缩砂仁薏苡仁益智仁藿香叶红豆肉豆蔻干姜(炮)高良姜三棱(炮)莪术(炮)神曲(炒)麦蘖(炒)陈皮枳壳(炒)茴香(炒)苦梗(炒)各30克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备注:方中红豆、枳壳,《医学入门》卷七作红豆蔻、枳实,另多胡椒一味。
-
匐地龙
拼音名:F D L nɡ别名:铺地黄、黄花珠、地黄花草、黄花草、九连灯、临时救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匐地龙LysimachiahuiDiels,以全草入药。夏季采集,晒干。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利尿排石,清热解毒,理脾消积。用于尿路结石,胆道结石,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狂犬病,蕈子中毒,小儿疳积,牙龈肿毒,痈肿疔疮。
-
健脾消疳丸
健脾消疳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健脾消疳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健脾消疳。2.婴幼儿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4.本品适用于疳积症见食欲不振、面黄肌瘦、消化不良,腹胀便溏。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四奇汤
《医方类聚》卷一六五引《吴氏集验方》:组成:草果2两(去皮),生姜3两(切),陈皮2两(去白),甘草1两半(炙)。功效:快脾消酒。用法用量:盐点服。制备方法:上捣碎,淹1宿,焙干,为末。
-
麦天汤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麦天汤组成:麦门冬1钱2分,天麻1钱,白术8分,茯苓8分,半夏8分,神曲8分,陈皮8分。功效:实脾消导。主治:风邪羁绊脾胃,身重有痰,恶心欲吐。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温服。
-
热中
见《灵枢·五邪》。《证治要诀》列为脾消之一。《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谓热中即消瘅。《素问·风论》:“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脾胃论》以饮食劳倦所伤,始得为热中,证见身热而烦,气喘,头痛,或口渴,脉洪大,兼见代脉或虚脉。
-
二便色白
二便色白为病证名。见《张氏医通·婴儿门》。又名大小便白。小儿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顷,变成泔浊者,为脾胃湿热;若大便泔白色,或如鱼冻,或呈红黄黑色者,为湿热积滞所致。治宜理脾消滞,去湿热,节饮食。用胃苓汤加减。日久气虚,伴有神疲,少气者,用肥儿丸,或六君子汤,腹痛加木香。
-
临时救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L nSh Ji 别名:黄花草、九莲灯、匍地龙(《湖南药物志》)。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胡氏排草的全草。萼片5裂,裂片披针形,长5~功能主治:消积,散瘀,治疳积,经闭,跌打损伤,痈疽,疔疮。②《湖南药物志》:理脾消积,清热解毒。③治骨疽:胡氏排草和淘米水捣汁服;并加铁马鞭捣烂外敷。
-
消积保中丸
功效:顺气化痞,理脾消滞,散痞结,除积块,进饮食,清郁热。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姜汁、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大小便白
大小便白出自《明医杂著》,即《张氏医通·婴儿门》记载的二便色白。小儿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顷,变成泔浊者,为脾胃湿热;若大便泔白色,或如鱼冻,或呈红黄黑色者,为湿热积滞所致。治宜理脾消滞,去湿热,节饮食。用胃苓汤加减。日久气虚,伴有神疲,少气者,用肥儿丸,或六君子汤,腹痛加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