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骨
医学分科·正骨:正骨为专门治疗骨、关节、软组织及内脏损伤的一门医学分科。“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元代官方医学增设了“正骨兼金镞科”,所以《世医得效方》在卷十八有“正骨兼金镞科”一栏。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卷九十:“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见《伤科汇纂》。
-
疮肿科
疮肿科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外科。早在唐代,太医署就将医科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五科。疮肿科主要负责跌打损伤、疔疮肿疡等方面疾病的医疗任务,因此,大致相当于现在外科(包括正骨、皮肤科)的医疗任务。此时正骨和外科的部分功能转移至正骨和金镞科。
-
正骨范
《正骨范》为书名。一名《中国接骨图说》。日本·二宫彦可撰。刊于1808年。作者鉴于近代西医正骨惟重器械而不讲手法,遂据吉原杏荫之正骨手法,结合自家经验,编纂而成。上卷收正骨总论、脉症治法、用药法、夹缚固定法等;下卷载正骨手法,并详论母法15则,子法36则,收医方66首。方论有序,文图并茂。建国后有排印本。
-
杉篱
杉篱医疗器械名。用于四肢骨折正骨复位后作固定之器具。出《医宗金鉴》卷八十九。其制作选用杉木,按伤处之长短宽窄、曲直凹突之形状,做成若干长条形之小板,每一小板之两端各钻一小孔,用绳穿贯联结而成。中西医结合正骨医师改进为富有坚韧挺直特点之木质作成适应各骨折部位需要的各种小夹板,使固定更加可靠。
-
九科
九科是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情况。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杜自明
愈跌打损伤患者甚众。其疗骨伤有独特经验,有手法八种“卡抵(扌崩)碰忍摁闪凝”,另有弹筋拨络,分筋理筋等多种独特手法,尚用点穴按摩、滚摆升降等种种手法,最善于治疗软组织损伤证及骨关节病,除提倡“筋骨并治”外,尚以功能锻炼以促使愈合。其经验由门人整理成《杜自明正骨经验概说》、《扭挫伤治疗常规》等问世。
-
妇人科
自北宋以来,妇科包括在产科之中。清代沿袭明代设科经验,仍将产科包括在妇人科之中。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包玛沙
包玛沙(1889~1969)为蒙医骨科医生。世医出身。其祖母娜仁·阿柏系著名蒙医正骨医家。父包达日玛亦精于蒙医。曾将蒙医正骨手法归纳为:牵拉、转压、拿压、捏拿、钩拉、掐压、按压、提推、拿推、折顶等十种。其法一直为蒙医临床所应用。
-
杂医科
概述:杂医科为元代治疗杂病的医学专科。该科学生除读《黄帝内经素问》、《难经》、《神农本草》外,还要加习《圣济总录》八十三卷及《伤寒论》等。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
-
祝由科
祝由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元代及明代早期用祷告等心理疗法治病的医学专科。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伤寒科
伤寒科为明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早在北宋时,伤寒课程就列入医学生学习科目。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口齿科
口齿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口腔牙齿疾病的医学专科。元代《世医得效方》卷十七便设有口齿兼咽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十一科
明代太医院在大部分时期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将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嘉庆以后至清末,医学分科又有九科、八科、七科、五科之变化。
-
按摩博士
按摩博士是古代太医署职称,负责掌管按摩正骨专业的教授考核,官阶在从九品下。按摩博士,隋代设二人,品位不详。唐代设一人,官阶为从九品下。按摩博士负责掌管按摩、正骨专业的教学,下设按摩师、按摩工等作为助手。参见按摩科条。
-
舂杵
舂杵正骨器械之一。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有:“肩胛上出臼,…须用舂杵一枚,小凳一个。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撑在下出臼之处,或低,用物簟起;杵长则簟凳起。令一人把住手尾,拽去凳,一人把住舂杵,令一人助患人放身从上坐落,骨节已旧窠矣。”此种复位法可用于肩关节脱臼等症之治疗。目前临床已较少采用。
-
缠丝磨子手
缠丝磨子手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同太极磨子手而活动范围较大。参见太极磨子手条。
-
拨法
拨法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又名拨络法、弹拨法、抻法。用手指按于穴位上,适当用力来回拨动。能解痉止痛,对松解软组织粘连有一定的作用。
-
白蟒吐舌
白蟒吐舌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使上肢作前伸动作。常用于漏肩风、肩部扭伤等症。
-
按摩科
按摩科古代医学科目名。隋代太医署中曾分医、按摩、咒禁三科进行教学。(《唐六典》)。唐代太医署中仍设按摩科,并在该科置博士,下设师、工、生。“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按摩科的任务是“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即按摩和正骨两项任务。明代医学分十三科,按摩独成一科。
-
按摩推拿法
按摩推拿法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种手法之一。其方法步骤系统按患部的肌肉走向,双手先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徐徐按摩,顺骨捋筋。本法之作用可调理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使扭转错位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的复位而通达舒畅,不但可以促进骨折愈合,而且能防止关节僵直等并发症。
-
复苏汤
处方:三七6克龙骨9克珍珠粉0.6克厚朴6克朱砂3克琥珀6克血竭9克枳壳6克麝香0.6克菖蒲6克功能主治:治重伤之后,人事不省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林如高正骨经验》
-
杨枸花
拼音名:Y nɡJǔHuā别名:毛白杨来源:杨柳科杨枸花PopulustomentosaCarr.,以根、皮、花入药。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止,淋浊白带,急性肝炎,支气管炎,肺炎。备注:在骨科治疗中,用毛白杨树叶煮水洗、敷(制成药膏),配合正骨治疗,对控制陈旧性软组织感染及化脓性骨髓炎,疗效较好。
-
内伤丸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组成:广七2两,桃仁2两,泽兰4两,大黄1两,明雄黄1两5钱。主治:伤后吐血,咳血,三焦瘀血,及咳嗽、喷嚏、呼吸引起胸痛。瘀血于下焦,服后则下出;制备方法:上各为极细末,拌匀(桃仁去油后入),以适量蜂蜜,加入米汤内(糯米或普通米之粘稠煮液)搅合,倒入备好之药末内,调成软硬适度为丸。
-
一指鞭法
一指鞭法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手握拳,食指伸直,屈肘交臂于胸前,用力伸向两侧,再迅速收回。
-
大圆手
大圆手为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骑马势,上身不动,两手自胸前向内上外下方翻转,左起右落,相继而行。适用于治疗肩肘腕部疾患。
-
大鹏展翅
大鹏展翅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臂向左右分开,翘掌用力推向两翼,然后钩掌收回,贴于腰际。
-
万字车轮功
万字车 功为练功方法名。取骑马势,左手钩掌,左臂后伸,右臂掌心向上伸向左前方,上身微向左转,继之右臂自左前方旋向右前方,掌心朝外,随即钩掌,右臂后伸,左臂随之掌心朝上伸向右前方,上身微向右转,顺势躬腰,左手下压并拉回,左侧钩掌后伸,右手自身后升至左前方,掌心朝上,回复初势,如此数便。
-
反转子午拳
反转子午拳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上体左转呈左弓箭步,两手握拳,贴于胸侧,左臂屈肘外展,使肘与肩平,拳心朝下;右手拳心向下,迅速向前击出,收回原处,上臂外展呈外展位。然后换右弓箭步,交替反复行之。
-
反盖六合掌
反盖六合掌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骑马势,上体左转,左臂微屈,手心朝上,在转身的同时拦成侧平举状,再迅速收回腰间,右手自右向左上方迅速压下,左手顺势翘掌推出,左右同姿,交替进行。
-
风拳势
风拳势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足并立,迅速蹲下,不要起踵,同时握拳屈肘,并肘并拳夹于胸股之间,以两膝反弹之力起立,同时两拳翻转,拳心朝下,向两侧弹出,再迅速蹲下如初,反复行之。
-
白鹤展翅
白鹤展翅为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弓箭步,两肩放松,两手交叉,一手搁于对侧肩上,另一手搁于对侧腋下,然后两手张开呈侧平举状,两手一上一下,交替进行。适用于肩部疾患。
-
外科证治准绳
《外科证治准绳》即《疡医证治准绳》。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卷1总论痈疽病源、诊治大法、肿疡等;卷5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梅疮、丹毒、乌白癞、疥、癣、瘿瘤等;卷6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证治。
-
过胸通臂
过胸通臂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一手按于对侧肩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肘部,使肩关节作内收动作。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证。
-
阴阳反掌
阴阳反掌为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又称滚筋。两臂前平举,取阳掌(掌心向上)或阴掌(掌心向下)势,迅速翻掌,反复行之。适用于治疗腕部疾患。
-
阴阳磨势
阴阳磨势为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足分开比肩略宽,两手撑腰,拇指点压脊旁痛点,稳缓地左右转动上体。适用于腰部疾患。
-
小梯
小梯为医疗器械名。如梯状的正骨器械,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系用于整复肩关节脱臼之器械。整复时,先用小梯两具相对而立,以木棒一根从相对两梯间架起,其架起位置约与患者肩关节同高,并于木棒中间处用棉垫包裹垫好,置于患者病侧肩关节之腋下,医者紧握患臂拔伸捺下即复其位。
-
膝顶法
膝顶法正骨法之一。该法为肩关节脱臼的常用整复手法之一。《伤科汇纂》卷六:“令患人安坐于凳上,医者侧立其旁,一足亦踏于凳上,以膝顶于胁肋之上,两手将患肩之臂膊擒住,往外拉之,以膝往里顶之,骤然用力,一拉一顶,则入臼矣。”
-
祝尧民
祝尧民明代医生。字巢夫,号薛衣道人。河南洛阳人。诸生,有文名。明亡,弃儒业医。曾得疡科秘方,擅疗恶疮及正骨。后入山修道。
-
理筋
理筋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用手指顺着筋脉缓缓地进行按压推移,反复多次。有舒理筋脉、畅通气血等作用。
-
太极磨子手
太极磨子手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即将肩关节作左右旋转滚动的动作。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症。
-
上举通臂
上举通臂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该法一手按于病人肩后部,另一手握住肘上部,提臂上举。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症。
-
竹帘
竹帘为正骨器械。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用普通竹帘按伤部大小、长短裁制。对于四肢骨折经手法复位后,患部以布缠之,再以竹帘围裹扎紧固定。如嫌力量不足,可再加用杉篱。较大关节,可于竹帘外再加杉篱,以增强其固定作用。
-
绢片
绢片正骨辅助器械之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凡拔伸捺正要软物,如绢片之类奠之。”相当于今之压垫。可用于骨折伤等疾患的辅助治疗。
-
夹裹
夹裹为正骨器械。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条下注有《肘后方》云:“小品方…后世又应用树皮或木板作成有竹帘、杉篱、腰柱、通木等各种类型的夹板。近数十年在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在总结提高夹裹,发展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方面成绩卓著,使夹裹应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夹缚
夹缚为正骨固定方法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夹缚,用杉木皮数片,周回夹紧缚,留开皆一缝,夹缚必三度,缚必要紧。”指用于四肢骨折整复后的外固定。
-
滚摇
滚摇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指医生握住患者肢体进行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旋转滚动。如腰部滚摇时病员仰卧,两髋屈曲,医生一手扶住双膝,一手扶住两踝,旋转髋关节,使腰部也随之活动。
-
归法
归法为推拿方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1.归法指用两手掌或两手指对合在治疗部位上进行压挤。拨法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又名拨络法、弹拨法、抻法。用手指按于穴位上,适当用力来回拨动。能解痉止痛,对松解软组织粘连有一定的作用。
-
分筋
分筋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用拇指指端深压于筋结或压痛点的边缘部,稳缓地进行按揉拨动。有助于筋结的解除或软组织粘连的分离。
-
分骨垫
分骨垫为正骨器械。一种压垫,以纸或棉花摺成长条形的固定垫。适用于尺桡骨骨干双骨折整复后,作分骨之用。
-
鹅鼻骨
鹅鼻骨即肘骨。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