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阳
概述:一阳为经络名。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与厥阴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
二阴一阳
少阴、少阳:二阴一阳指少阴、少阳。少阴为二阴,少阳为一阳。《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一阳,病出于肾。”指阴胜于阳,肾水上凌。二阳者,足少阴肾经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也。”《灵枢·终治》:“刺热厥者,二阴一阳。”谓阴经针刺二次,用补法;刺阳经一次,用泻法。如此可使阴气盛而阳邪退,以治愈热厥。
-
游部
游部部位游动不定,散在于身体上、中、下三部。《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
-
一阴一阳
为阴阳相兼的一种脉象。《难经·四难》:“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厥阴与少阳:一阴一阳指厥阴与少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又“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冰注:“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
-
三阳三阴
三阳三阴是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见《素问·阴阳类论》、《素问·阴阳别论》。分“太”、“少”是指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
-
溜
2.滑动应指、圆转而过的脉象;3.小股水流。《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
孤脏
孤脏人体器官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张志聪注:“四时之脉,止合四脏,而脾脏之脉各王四季月十八日,不得独主于时,故为孤脏。”肾主水,为阴脏,心、肝二脏为阳脏,一阴二阳,故称之。《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水,故不能冻栗。”
-
隔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当隔,隔者当写。”《素问·至真要大论》:“隔肠不便。”②隔离,隔开。《素问·方盛衰论》:“五部隔无征,若后旷野。”饮食不下,大便不通的隔证,又称噎膈。《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三阳结谓之隔。”④通膈,胸膈。《丹溪心法》:“若血溢于浊道,留聚隔间,满则吐血。”
-
郑钦安
郑钦安(1804-1901年)清代医家。幼习经史,后从刘源学医。学本《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之奥旨,谓“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强调元阳真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附、桂等辛温之品,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精研《伤寒论》,谓六经辨证可愈外感,亦可治内伤。
-
心掣
属怔忡之类。以心悸掣动为主症,故名。多因心气虚寒,或胆与三焦之火传心所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属于虚寒者,治宜益心气,温心阳,用调中汤(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火炽者,宜清火宁神,可用安神丸。
-
一水
一水人体器官名。①独一的水脏,指肾。《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②指目睛。《素问·解精微论》:“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肓。”
-
河车
河车气功内丹术术语。指肾间动气(精炁)及其行小周天运转,循督、任二脉升降的现象。始从尾闾沿督脉上升逆行,称为“黄河逆流”,途经夹脊、玉枕至泥丸宫,然后下降鹊桥、重棱、黄庭,纳于丹田。炼精化气时,真气混合,百脉上冲,神气合一,意随气行,称为真河车动,亦称小河车,或谓即小周天;
-
钩脉
钩脉脉学名词。指夏季正常的脉象。稍坚洪大,来盛去衰,如钩之状。《素问·阴阳别论》:“鼓一阳曰钩。”《素问·玉机真脏论》:“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
三阴三阳
概述:三阴三阳:1.经外奇穴名;一般灸3壮或温灸5~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之总称·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篇,为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之总称。5.《伤寒论》用以命名外感热病的六个阶段及其相关证候。
-
三阴
2.指太阴经;参见“三阳三阴”:三阳三阴指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
-
膈
中医认为膈的作用可以遮隔胃肠消化饮食所产生的浊气,不使浊气上熏心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膈有3个裂孔,在第1腰椎前面有主动脉裂孔,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道裂孔,食道裂孔右前方有腔静脉孔。《杂病源流犀烛·噎塞反胃关格源流》:“噎塞,反胃,二者皆在膈间受病,故通名为膈也。”
-
风毒咽
风毒咽为病名。系指因风邪热毒所致的喉痹症。同风毒喉痹。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也可外吹冰硼散。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故凡症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统称为喉痹。临床上因其病因病机不同而分风热喉痹、伤寒喉痹、酒毒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等;气滞肝郁等证。
-
二火
肝、心之火:二火指肝、心之火。《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王冰注:“二火,谓二阳脏;三水,谓三阴脏。二阳脏者,心肺也,以在膈上故。然三阴之气,上胜二阳,阳不胜阴,故脉乱而无常也。”
-
掣
《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行”即“胻”。胻,指小腿肚。“胻善掣”谓小腿部筋肉抽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