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厥阴肝经
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足厥阴肝经主要病候为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
肝
肝小叶的中央有一中央静脉,中央静脉的周围有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板(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相邻肝细胞之间有微细的胆小管。检查者用右手掌面平放在肋缘下部自下而上进行触诊,触诊的手应与呼吸运动密切配合,随着被检者呼气时腹壁下陷而下按,随着吸气时腹壁隆起而上抬,有利于触诊肿大的肝下缘。
-
足三阴经
概述:足三阴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与足太阴相交,嗣后,则足太阴在前侧,足厥阴在中间,足少阴仍在后侧。《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肝经
概述:肝经:1.足厥阴肝经的简称;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交于手太阴肺经。又称肝、肝木。所指有三:1)见《小儿按摩经》。男性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女性位于无名指中段指节的腹面。2)见《小儿推拿广意》。3)见《幼科铁镜》。
-
足厥阴
概述:足厥阴:1.足厥阴肝经的简称;2.经外奇穴名。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出《备急千金要方》。主治消渴、卒癫等。
-
心风疝
即心疝之因风热邪盛而发者。不足病心痹;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足厥阴肝经逆气所致的疝。《医学入门·疝气》:“风疝者,非外风也,乃肝木阳脏气动之风。”《儒门事亲》卷二:“《黄帝内经素问》云:厥阴滑为狐疝,少阳滑为肺气疝,太阴滑为脾气疝,阳明滑为心风疝,太阳滑为肾风疝,少阴滑为肝风疝。
-
肋髎
肋髎即胁髎。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胁廓
胁廓为经穴别名。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足三阳经
概述:足三阳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贯穿爪甲,出于趾背丛毛之中,交于足厥阴肝经。
-
季肋
季肋即季胁。《针灸大全》作章门之别名。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季肋端
季肋端即第十一肋游离端。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出《脉经》。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风疝
概述:风疝为古病名,指足厥阴肝经逆气所致的疝症。《儒门事亲》卷二:“《黄帝内经素问》云:厥阴滑为狐疝,少阳滑为肺气疝,太阴滑为脾气疝,阳明滑为心风疝,太阳滑为肾风疝,少阴滑为肝风疝。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胆经
胆经为足少阳胆经之简称。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急脉
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痛,月经不调,阴茎痛,腿痛,睾丸痛,外阴肿痛,现代又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子宫脱垂,睾丸鞘膜积液,阴部肿痛等。仰卧取穴。一般直刺0.5~急脉乃厥阴之大络,为睾丸之系带,治癫疝可灸之,不可刺。
-
足少阳
概述:足少阳:1.足少阳胆经的简称;2.经外奇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胆足少阳之脉
胆足少阳之脉为早期经脉名。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肝足厥阴之脉
肝足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
一阴
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本经多血少气。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
足厥阴之别
足厥阴之别即足厥阴络脉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脉自内踝上5寸处的蠡沟穴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本络脉若发生病变,脉气厥逆就会引起睾丸肿大,突发性疝气;实证则见强阳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均可取本经络穴蠡沟治疗。
-
足厥阴之本
足厥阴之本即足厥阴肝经经气起始处。参见足厥阴标本条。
-
足厥阴气绝
足厥阴气绝病证名。指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衰竭。主要证候是唇青,舌卷,卵缩。《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
-
足大趾丛毛
足大趾丛毛指大敦穴。《千金要方》:“魇,灸两足大指丛毛中各二七壮。”足厥阴肝经即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丛,一作“聚”。
-
首
概述:首:1.头;指人体颈项以上的部位。手足三阳经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任脉、督脉、冲脉、阴蹻脉、阳蹻脉均上行至头。《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十一脉
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已记载这十一脉,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相比少一条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手厥阴)别脉也。”
-
伤寒阴证
伤寒阴证为病证名。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与阳明经互为表里。本经多血少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因位于太阴与厥阴之间,起着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阴为枢”之说。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故云“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
牝户
概述:牝户:1.口的别称;口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脾足太阴之脉
脾足太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口
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口腔的经脉循行: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口的诊断意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睾丸
睾丸是男性内生殖器官。上皮外有一薄层基膜,外围是胶原纤维和具平滑肌特性的扁平细胞,为类肌细胞,能收缩,可助曲细精管内精子及液体排出。生精细胞从青春期开始,不断发育成精子,从管壁基膜向管腔其顺序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支持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还分泌少量雌性激素。
-
肝脉
肝脉①解剖结构名。指肝脏的经脉,即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厥阴者肝脉也。”②脉学名。指肝脏的脉象。参见肝平条。
-
肝合胆
肝合胆为脏腑相合之一。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构成肝与胆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是胆汁,在胆中储存,其分泌与排泄亦依赖肝的疏泄作用而进行调节。临床上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治疗上,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而泻胆火的药物可以平肝,也体现了肝胆相合的关系。
-
黄耆柴胡汤
《疡科心得集·补遗》:黄耆柴胡汤:处方:黄耆柴胡丹皮牛膝丹参黄芩荆芥防风山栀功能主治:治风热之毒,侵袭足厥阴肝经,大腿内阴包穴生痛者。摘录:《疡科心得集·补遗》《疡科选粹》卷二:黄耆柴胡汤:处方:黄耆2钱,柴胡梢1钱,羌活5分,连翘1钱2分,肉桂3分,土瓜根3分,黄柏3分(酒洗),生地3分,当归尾7钱5分。
-
加减补肝祛疟汤
功能主治:足厥阴肝经之疟,初病令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如癃状,小便数,心气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先寒颤,后变热,面色苍白,善太息,甚者欲如死状,或头痛而渴,此疟由少阳胆经而传入厥阴肝经,两胁必胀。用法用量:煨姜3钱、大枣3枚为引。加车前子3钱,赤苓3钱;如饱闷,加槟榔1钱5分。摘录:《慈航集》卷下
-
鸡冠子
《*辞典》:鸡冠子:出处:《本草抬遗》拼音名:JīGuānZi来源: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种子。药理作用:试管法证明,种子煎剂对人阴道毛滴虫有良好作用,与药液接触后5~性味:甘,凉。归经:《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治肠风便血,赤白痢疾,崩带,淋浊。②《日华子本草》:治妇人崩中带下,入药炒用。
-
李根皮
《*辞典》:李根皮:出处:《别录》拼音名:LǐGēnP 别名:甘李根白皮(《金匮要略》)。性味:苦咸,寒。归经:《长沙药解》:入足厥阴肝经。③陶弘景:水煎含之,疗齿痛。附方:①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甘草、芎藭、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
足全息诊疗法
足全息诊疗法亦称足反射区带诊疗法。足底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黄帝内经》早有论述。人体足部有六条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通过,有八脉交会(如公孙穴通于冲脉、阳维脉,合于胃心胸;照海穴通于任脉、阴骄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
棠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棠梨的果实。树皮灰褐色,纵裂;单叶互生;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有密绒毛;生境分布:野生于荒郊、山脚、路边或道旁。叶含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性味:酸甘,寒。①《救荒本草》:味甘酸。归经:《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功能主治:敛肺,涩肠。治咳嗽,泻痢。
-
足反射区带诊疗法
足全息诊疗法亦称足反射区带诊疗法。足底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黄帝内经》早有论述。人体足部有六条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通过,有八脉交会(如公孙穴通于冲脉、阳维脉,合于胃心胸;照海穴通于任脉、阴骄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
十二经脉流注
十二经脉流注指人体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贯注。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
阴器
阴器指外生殖器。为足厥阴肝经所过。《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其功能和发育与肾气盛衰有关。故阴器病症,多从肝肾论治。《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
足太阴
概述:足太阴:1.足太阴脾经的简称;即三阴交。有健脾理血,益肾平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
-
伤寒补天石
《伤寒补天石》为伤寒著作。明·戈维城撰。上卷自伤寒统辨起至冬温伤寒共51篇;下卷自时行疫症起至足厥阴肝经证共46篇;续编2卷,自恶风、恶寒起至百合病,共43篇。本书统论四时外感诸病较有条理,并记载前人从未提到的黄耳伤寒、赤膈伤寒等病证。在治法上选收了一些民间草药方,如黄耳伤寒用马蹄金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厥阴经脚气
厥阴经脚气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脚气病由风寒暑湿流注足厥阴肝经所致。症见两脚挛急,腰膝偏疼,从足大趾上连足跗上廉、上腘至内廉,循股,环阴器,上抵小腹,夹脐诸处胀痛,兼见口干、呕逆、泄泻等症。风胜者,多有自汗;寒胜者,痛甚而无汗;暑胜者,发热烦躁;治宜神应养真丹。
-
二十八脉
即左右手足十二经脉共二十四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加任脉,督脉,阴蹻脉、阳蹻脉等共二十八脉。《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
小儿偏风
小儿偏风为病证名,又名偏风口噤。若脾肺虚弱,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或吐泻后内亡津液,不能养脾,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诸证,皆属肝血不足,肝火生风,宜滋肾水养肝血,壮脾土。”因脾胃气虚而风内动者,治宜培土熄风,用异功散加钩藤、桑枝;脾肺虚而外邪所乘者,用钩藤饮;津液不足者,治宜益胃生津,用白术散加减。
-
足厥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脉自内踝上5寸处的蠡沟穴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实证则见强阳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实证,见阳强不倒;取足厥阴络穴治疗。
-
足厥阴经病
足厥阴经病病证名。系十二经病之一。即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大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尿,闭癃。”
-
足厥阴肝经穴
足厥阴肝经穴指属于足厥阴肝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单侧计14穴。
-
足厥阴标本
足厥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足厥阴肝经的本部,在行间穴上5寸许的中封穴部;其标部在其背俞(肝俞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逐月养胎
出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千金要方》卷二引)。是古人按脏腑、经络理论对胚胎发育的认识。如妊娠一月名始胚,足厥阴肝经养;妊娠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胆经养;妊娠三月名始胎,手厥阴心包经养;妊娠四月受水精,以成血脉,由手少阳三焦经养;妊娠五月足太阴脾经养;并以此作为调养胎元、治疗用药及针灸宜忌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