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科汇纂
《伤科汇纂》为伤科著作。清·胡廷光撰于1817年。本书系汇集清以前有关伤科文献资料编成。卷3治伤手法及工具;卷4伤科内证;8列伤科方剂;12为其他金刃器物损伤,虫兽啮伤及补遗。内容资料较多,并附医案,可供伤科临床参考。原书为抄本,建国后出版排印本。
-
续骨丸
《苏沈良方》卷九引《灵苑方》:方名:续骨丸别名:神验续骨丸组成:腊月猪脂5两,蜡半斤(以上先煎),铅丹4两(罗),自然铜4两(研细),蜜陀僧4两(研细),白矾12两,麒麟竭1两(细研),没药1两(细研),乳香1两(细研),朱砂1两(细研)。主治:骨折,跌打损伤,疼痛,牙疼。
-
上髎手法
上髎手法为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即上骱手法。上,是指整复或复位之意;骱,即关节之意。又称复位手法,是运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复其原位。《伤科补要》卷二:“夫接骨入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其筋骨,仍复于旧位也。”不同部位的脱臼,其手法亦各不同。
-
出髎
出髎为病名。又名脱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按脱出程度可分为全脱、半脱;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病理性脱臼除手法或手术矫正;
-
竹节骨
竹节骨为骨名。即指骨。指骨为骨名。解剖学同名骨。《伤科汇纂》:“两手十指骨,又名竹节骨,共二十八节。”
-
心坎骨
又名鸠尾骨。《伤科汇纂》:“心骨一片,状如钱大,即心坎骨也。”又名蔽心骨、 、心坎骨、护心软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间。”
-
下巴脱落
见《伤科汇纂》。颊车蹉即下颌关节脱臼。又名颊车骨脱臼、下颏脱落、脱颏、落下颏、牙关骨打落、颌颏脱下、吊下巴、下巴脱落等。通常分单侧脱与双侧脱,前者下颌歪向健侧,后者下颌向前下脱垂,影响闭口、言语及咀嚼,并常流涎。肝肾气血虚损者可服十全大补汤,或六味地黄汤;外伤者可选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跌打丸等。
-
腰脊痛
多因闪挫跌仆、或腰痛经久,瘀血凝积所致。治宜活血化瘀为主,用补阴丸加桃仁、红花,或桃仁承气汤、川芎肉桂汤(李东垣方:羌活、肉桂、川芎、柴胡、当归梢、苍术、炙甘草、神曲、独活、防己、防风、桃仁)等并可配合针灸、拔火罐治之。或见发热恶寒,自汗身重;可用羌活败毒散、独活秦艽汤、五加皮汤等方。又名腰脊痛。
-
足牮法
足牮法医疗技术名。肩、髋关节脱臼以足蹬整复之方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法因肩、髋关节之不同,或左、右不同而有差异。以右肩关节脱臼为例:令患者仰卧,术者面对患者坐于伤侧,将右脚跟部放置于患侧之腋窝内,并用双手紧握患者右腕,配合足牮对抗拔伸牵引,使脱位之骨恢复原位。其他关节以此类推。
-
枕矼法
枕矼(gōng)法医疗技术名。用于腰椎骨错位整复之方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法:系令腰椎骨错位的患者,俯卧于宽长板凳上,腹部垫以布垫,肩胛部与两腿部均以布带固定于板凳上,然后用手或木杠轻轻按压或滚动按压腰椎错位之凸起部位,促其渐渐平正恢复原位。今多不用。
-
掌骨伤
掌骨伤折之病证。见《伤科汇纂》卷六。其病多因跌打、压撞所致。可见一骨或数骨伤折,以第一和第五掌骨骨折为多见。症见伤处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其折端处有陷下或突起畸形,触摸时可闻及骨声,手指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
-
脱髎
脱髎病名。指脱臼。见《伤科汇纂》卷三。详见脱臼条。
-
手拽法
手拽法为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髋关节脱臼整复手法已见于《理伤续断方》、《永类钤方》等书。令患者坐下,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由患者腋下绕至胸前抱着不动,医者双手紧握患肢腿膝用力拔伸,如感到髋关节滑动声,即已复位。
-
手提法
手提法为正骨手法。即整复脊椎错位之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手法复位之步骤方法:患者立于桌前,助手立于桌上从高处握患者两手臂将患者提起,使患者悬空双脚离地,医者在患处按压整复,给予固定。
-
手两边拉法
手两边拉法为正骨手法。肩关节脱臼之整复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令患者正坐,一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从患者两腋下绕胸前抱紧不动;另一助手握健侧腕部固定不动;医者双手紧握患肢配合健侧助手用力相对牵引,如觉到滑动感,即已复位。
-
上横骨
上横骨为解剖名,指胸骨柄。《伤科汇纂》:“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
-
岐骨
概述:岐骨为人体部位名:1.左右第七肋软骨会合于胸骨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泛指骨骼连接成角之处·岐骨:岐骨泛指骨骼连接成角之处。《伤科汇纂》:“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曰岐骨。”
-
挪脚踝骨入臼手法
挪脚踝骨入臼手法正骨手法之一。踝关节脱臼的整复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方法步骤为:以脚内翻、外踝凸出的脱臼为例:医者环握足部并向远端牵引,同时以两拇指压腓骨下端,余指外翻足部以复其位,再使关节屈伸活动数次即可。
-
筋镞伤
筋镞伤病名。见《伤科汇纂》卷九。证治同金创。详见该条。
-
金疡
《周礼·天官》分疡医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者。见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肺经燥热证:金疳·肺经燥热证(metalganwithpatternofdryness-heatinlungchannel)是指肺经燥热,以自觉涩痛畏光,泪热眵结,白睛上泡样颗粒隆起,其周赤脉粗大,全身伴有口渴鼻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金疳证候。
-
颔颏脱下
颔颏脱下病名。系指下颌关节脱臼的病证。见《伤科汇纂》卷五。详见颊车蹉条。
-
关窍
关窍为解剖部位名。见《伤科汇纂》卷五。即关节。关节(joint)为骨与骨相接之处。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如腰骶、骶尾等关节之类。
-
盖骨
盖骨骨名。见《伤科汇纂》。即下横骨。详该条。
-
髀骨
概述:髀骨:1.膝上之长骨;6.肩胛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槌,接于(骨行)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沿身骨脉论》:“横髃骨之前者为髀骨,髀骨之中陷者缺盆。”锁骨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尻骨空在髀骨之后。”
-
板子伤
刑具宽大而长,主要用于刑讯拷打其臀部软组织,旧式教育老师体罚学生,多用窄小而短者,打击手掌或臀部者。其打击重者多能引致严重之创伤。《伤科汇纂》卷十:“板子伤,竹片笞杖之刑,所伤臀部也。”其证:轻者肿胀,疼痛刺痒。重者皮开肉绽,血肉模糊,肿痛剧烈,或伴全身寒热,烦躁不安。证治参见跌打损伤条。
-
痹药
处方:猴姜(即骨碎补)1钱,香附1钱,草乌1钱半,川芎1钱。制法:上共为细末。功能主治:凡接骨入臼,先用此药服之,软其筋骨。主用法用量:每用姜酒调服。饮醋即解。摘录:《伤科汇纂》卷七
-
补肉膏
别名:理伤膏(《伤科汇纂》卷七)。处方:黄蜡猪油各120克乳香没药各30克松香麻油各500克制法:上以折伤木皮30克捣碎,入油内煎数沸,滤去滓,煎至滴水成珠,却入密陀僧、黄丹,慢火熬成膏,次入松香、黄蜡熔化,后入乳、没,再加自然铜末。功能主治:主刀斧伤,肉破骨碎者。
-
补损丹
处方:当归1两5钱,川芎1两5钱,赤芍药1两5钱,生苄1两5钱,白芍药1两5钱,牛膝1两5钱,续断1两5钱,白芷1两5钱,杜仲1两5钱,骨碎补1两5钱,五加皮1两5钱,羌活1两5钱,独活1两5钱,南星(制)1两5钱,防风1两5钱,官桂1两,乳香1两,没药1两,南木香5钱,丁皮5钱,八角茴5钱。用法用量:黄酒调服。
-
臭科散
处方:臭科子(一名锁地风草。用条上嫩皮,焙干)。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接骨。主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酒调下。摘录:《伤科汇纂》卷七引王寅东方
-
苣子膏
处方:莴苣菜子4两,桑白皮4两,榆白皮4两。制法:上各焙,为末,用香油4两熬滚,先入苣子末,次桑,次榆,熬至老嫩合适。功能主治:接骨。主用法用量:摊贴患处。候1炷香长时,即揭去药,则复原矣。摘录:《伤科汇纂》卷七引张日新方
-
麻药
《喉科紫珍集》卷下:麻药:处方:川乌15克白芷9克川椒21粒草乌15克半夏9克胆南星4.5克全蝎9克细辛4.5克炒盐15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医学入门》卷八:方名:麻药组成:牙皂5两,木鳖5两,紫金皮5两,白芷5两,半夏5两,乌药5两,土当归5两,川芎5两,川乌5两,草乌1两,小茴香1两,坐拿草(酒煮熟)1两,木香3钱。
-
破瘀汤
处方:荆芥4.5克蟅虫30枚大黄芎藭各9克蒲黄15克当归桂心甘草各6克桃仁30枚制法:上药九味,哎咀。主治:腹中瘀血痛,瘀在腹中不出,满痛短气,大小便不通。《四圣心源》卷四:方名:破瘀汤组成:甘草3钱,茯苓3钱,丹皮3钱,桂枝3钱,丹参3钱,桃仁3钱(泡,去皮尖),干姜3钱,首乌3钱(蒸)。
-
铁扇散
处方:象皮(切片,焙干)花龙骨各15克陈石灰柏香(附松香中黑色者)松香(与柏香同熔化,倾水中,取出晾干)枯白矾各30克制法:共研细末。用法用量:遇有刀石伤破,用药敷伤口,以扇向伤处搧之;《实用正骨学》:方名:铁扇散组成:煅龙骨、象皮、陈石灰、老松香、降香末、血竭、儿茶、白及末各等分功效:止血。
-
星风散
《伤科汇纂》卷七:方名:星风散组成:南星2钱5分,防风2钱5分,蜈蚣2条,江鳔3钱。功效:搜风发汗。主治:破伤风表证。用法用量:每用2钱,黄酒调服,1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消肿膏
处方:芙蓉叶紫荆皮各150克白芷当归骨碎补独活何首乌南星各90克橙橘叶赤芍药各60克石菖蒲肉桂各15克制法:共为末。治胸胁跌伤肿痛,或伤筋折骨者。用法用量:以姜汁热酒调,乘热涂肿处。摘录:《伤科汇纂》卷七方出《千金》卷二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二八六:方名:消肿膏组成:鸡子1枚,新出狗屎如鸡子大。
-
内伤神效方
《伤科汇纂》卷八:组成:地鳖虫40-50个(以胡桃肉、元米养甕中,俟虫背微白,去头足,瓦上炙存性,每料取净末3钱),骨碎补半斤(去皮,瓦上炙存性,净3钱),乳香(去油)3钱,没药(去油)3钱,当归(酒洗,炙,争)3钱,大黄(湿纸包煨,切片,炙,净末)3钱,自然铜(煅)3钱,血竭3钱,硼砂3钱,辰砂3钱。
-
木鳖膏
《种痘新书》卷十二:别名:木鳖蛋组成:木鳖1个。附注:掺头药:山奈、北细辛、川乌、樟冰、肉桂、当门子、大茴、母丁香、乳香(去油)、没药(去油)、甘松、自然铜(煅)、半夏、大黄、荜茇、皂角、干姜、白芷、小茴香各五钱,阿魏三钱。《杨氏家藏方》卷十四:组成:木鳖子100枚(去壳),大鲫鱼1枚(去鳞并头尾肚肠)。
-
圣神散
《伤科汇纂》卷七方之圣神散:组成:草乌、白芷、赤芍药、白及、秋叶、枇杷叶、韭菜根各一两。功能主治:《伤科汇纂》卷七方之圣神散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圣神散:组成:淮乌3钱,白芷3钱,赤芍3钱,白及3钱,枇杷叶3钱,芙蓉叶3钱,韭根1两,韭菜1两。用法用量:用姜汁、韭汁,老酒同调敷。
-
止血药
中医·止血药:止血药(bleeding-arrestingpreparationhemostatics),具有收涩凝血作用的制剂。出处:《伤科汇纂》卷七西医·止血药:止血药即促凝血药,是指能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出血停止的药物。不良反应: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出汗、恶心、腹痛、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
玉龙散
《伤科汇纂》卷七:别名:接骨丹组成:人中白(醋煅7次)。主治:跌打损伤,昏晕而骨未碎者。用法用量:酒冲服。《鸡峰》卷十四:组成:硫黄、滑石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1钱,糯米饮调下。《良朋汇集》卷二:组成:玉簪花2钱,蛇蜕2钱,丁香1钱。主治:小便不通。制备方法:上为末。
-
生地汤
《嵩崖尊生》卷八:组成:生地3钱半,犀角1钱,大黄2钱,桃仁3个。主治:蓄血,脐腹小肿大痛。《幼科直言》卷五:组成:玄参、当归、生地黄、黄芩、陈皮、甘草、薄荷、柴胡。用法用量:水煎服。《伤科汇纂》卷八:组成:生地黄8两,柏叶1把,黄芩1两,阿胶1两(炙),甘草(炙)1两。主治:伤损小便出血。
-
住痛散
《外科百效全书》卷一:组成:乳香3钱,没药3钱,寒水石(煅,过)5钱,滑石5钱,冰片1分。主治:恶毒,恶疮,作热作痛者。《伤科汇纂》卷七:组成:杜仲、大茴、小茴各等分。主治:损伤,气壅疼痛。制备方法:上为末。
-
杀蛆药
《伤科汇纂》卷七:组成:皂矾。主治:损伤溃烂生蛆者。用法用量:煅赤,掺于患处。即化为水。佐以内服柴胡、栀子清肝火。
-
千里奔散
《金鉴》卷七十五:方名:千里奔散别名:千里散组成:行远路骡蹄心。主治:破伤风,口噤拘急,寒热。用法用量:每服3钱,热黄酒冲服。制备方法:阴阳瓦煅存性,为细末。附注:千里散(《伤科汇纂》卷七)。
-
洗伤药
《伤科汇纂》卷七:方名:洗伤药组成:荆芥、土当归、生葱。主治:打扑伤损,折骨出臼,又金疮破伤等症。用法用量:煎浓汤,熏洗伤处。
-
神仙接骨丹
《疡科选粹》卷八:方名:神仙接骨丹别名:接骨丹组成:自然铜(烧红醋淬7次)、古塚铜钱(火煅醋淬)各等分。主治:跌伤骨折。《朱氏集验方》卷十三:方名:神仙接骨丹别名:神仙接骨膏组成:黄丹(飞过)4两,密陀僧4两,自然铜4两,辰砂1两,血竭1两,乳香1两,没药1两,黄蜡13两,白矾(飞过)13两,腊月猪脂13两。
-
消风住痛散
《伤科汇纂》卷八:方名:消风住痛散组成:消风散、住痛散。主治:跌仆损伤。用法用量:消风散煎,送住痛散合服。
-
秘治跌打损伤膏
《伤科汇纂》卷八:方名:秘治跌打损伤膏组成:全当归1两,川乌1两,白及1两,防风1两,木鳖子1两,生地黄1两,连翘1两,草乌1两,官桂1两,乌药1两,白芷1两,角刺1两,大黄1两,赤芍药1两,头发1两,白蔹1两,没药(去油)5钱,槐枝10寸,柳枝10寸,桑枝10寸,枣枝10寸,桃枝10寸。主治:跌打损伤;
-
续筋丹
《伤科汇纂》卷七:方名:续筋丹组成:土鳖虫、三七、血竭、龙骨各等分。功效:接续断筋。用法用量:用津唾调搽。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整骨麻药
《伤科汇纂》卷七:方名:整骨麻药组成:闹羊花倍用,胡加子、姜黄、川乌、草乌、麻黄各等分。欲解,用甘草煎汤,服之即苏。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疡科选粹》卷八:方名:整骨麻药组成:草乌3钱,当归2钱5分,白芷2钱5分。用法用量:每服5分,热酒调下。即麻木不知痛,然后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