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月
概述:入月:1.临近产期;2.月经的别称。临近产期·入月:入月指临近产期。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月经的别称·入月:入月为月经的别称。《妆楼记》:“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
-
肩膊
概述:肩膊为人体部位名:1.两肩及肩之偏后部位;2.肩胛骨的别称。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肩膊虚者,取之上。”
-
痧痃
痧痃病名。为喉痧的别称。详见该条。
-
肉瞤筋惕
肉瞤筋惕证名。筋惕肉瞤的别称。见《伤寒论大全》卷二。详筋惕肉瞤条。
-
癖气
癖气病名。癖的别称。见《太平圣惠方·癖气》。详见癖条。
-
脬气不固
脬气不固指膀胱气虚,约束无力,而发生小便淋沥不断,小便失禁或遗尿的病症。脬,膀胱的别称。因膀胱与肾相表里,故此证与肾阳虚有关。治宜补肾固脬。
-
蟠肠气
蟠肠气病名。疝之别称。出《奇效良方》卷四七。详疝条。
-
癑耳
癑耳病名。癑,音义同脓。癑耳系聤耳的别称。《闫氏小儿方论》:“治癑耳,白矾水飞一钱,麝香、胭脂少许,研匀,用线裹杖子蘸药末入耳中。”
-
脑逆头痛
脑逆头痛证名。厥逆头痛的别称。见《世医得效方》卷十,详厥逆头痛条。
-
漏腮
漏腮病名。系指腮部患漏疮的病证。也即骨槽风之别称。详见该条。
-
瘤赘
瘤赘病名。指人体所生之赘生物,出《疡科选粹》卷七。即瘤之别称。详见该条。
-
脚面骨
脚面骨跗骨的别称。详该条。
-
矫摩
矫摩按摩的别称。出《说苑》。参见“按摩”、“按蹻”条。
-
肩胛
肩胛即肩髆。肩髆即肩膊。《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循肩髆内。”肩膊为人体部位名。又作肩胛骨的别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俗名锨板子骨。
-
肩髆
肩髆即肩膊。《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循肩髆内。”肩膊为人体部位名。1.肩膊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肩膊虚者,取之上。”2.肩膊又作肩胛骨的别称。
-
肩垂背曲
肩垂背曲证名。背曲肩随的别称。《临证指南医案·肩臂背痛》:“背为阳明之府;阳明有亏,不能束筋骨、利机关;即肩垂背曲。”详见背曲肩随条。
-
骨节烦疼
骨节烦疼证名。骨节疼烦的别称。《备急千金要方》卷七:“风湿相薄,骨节烦疼,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详见骨节疼烦条。
-
胳肘
胳肘肘关节的别称。
-
骭疮
骭疮病名。骭,胫骨也。(《说文》)。胫骨部位之疮疡。宋·庄季裕《鸡肋篇》:“疮发于足胫骨旁,肉冷难合,色紫而痒者,北人谓之臁疮,南人呼为骭疮,其实一也。”即臁疮之别称。证治参见该条。
-
粰疮
粰疮见《麻证新书》。麻疮的别称。详该条。
-
烦惋
烦惋证名。指心胸烦闷。烦悗的别称。《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马莳注:“惋宜作悗,《灵枢经》俱用此悗字。”
-
鼻蕈
鼻蕈病名。①系鼻息肉之别称。详见该条。②系指鼻腔内恶性肿瘤。
-
传导之官
传导之官是大肠的别称。大肠具有传导糟粕,吸收水津,燥化成形和排出粪便的功能。
-
髓之府
髓之府是骨的别称。髓汇聚于骨内,髓能养骨,精髓充盛则骨骼强壮,行动稳健。
-
四极
四极为四肢的别称。《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
-
四肢逆冷
四肢逆冷为症状名。手足逆冷的别称。又称四逆、手足厥冷。《诸病源候论·虚劳四肢逆冷候》:“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支,故四肢逆冷也。”伤寒少阴病常见本症。治宜温阳散寒益气等法。
-
胎甲
胎甲生理学名词。妊娠的别称。《隋书·经籍志》有《六甲贯胎书》。后世习称妊娠为“身怀六甲”。
-
中清之腑
中清之腑是胆的别称,因胆中贮藏清净之胆汁而得名。见《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脉证第一》。即中精之腑。六腑除胆以外,都是贮藏或转输浊物,只有胆是贮藏精汁,故名。
-
少小科
少小科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少小科即幼科的别称,专治小儿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小儿科。少小科最早在唐代已独立成科,学生修业五年。到宋代,小儿科称为小方脉,此后一直沿袭至清末。
-
大溲
大溲即大便的别称。大便指从肛门排出的饮食糟粕,又名大溲、屎。了解大便性状及排便情况是问诊内容之一。
-
痃气
痃气病名。痃的别称。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九。详见痃条。
-
哑科
哑科小儿科的别称。因幼儿不能自述病情,故名哑科。
-
卒口僻
卒口僻证名。口的别称。突发口唇歪斜之证。又名口。《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详见口条。
-
芤脉
芤脉为脉象之一。芤为葱的别称。指浮大,按之中空,如按葱管的脉象。主失血、伤阴。
-
伏兔骨
伏兔骨为髌骨的别称。髌即髌骨。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又名伏兔骨,俗称膝盖骨。
-
医林
医林医界的别称。古代称文士所荟萃的士界为士林,由此衍生,而将医生组成的医界称为医林。
-
头响
头响证名。脑鸣的别称。《四科简效方·内科通治》:“头响即脑鸣也。”详见脑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