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床
牙床为解剖名称。又称牙槽,牙齿根部着床于其中,故称。包括牙周膜、牙龈、牙槽骨等组织。具有固定牙齿的作用。阳明胃与大肠经循行于此。《医学入门》:“以牙床属胃,牙齿属肾。”牙车即口腔内载齿之骨,分上、下两部分。
-
下牙床
下牙床为下列齿的牙床。牙床又称牙槽,牙齿根部着床于其中,故称。包括牙周膜、牙龈、牙槽骨等组织。有上下牙床之分。具有固定牙齿的作用。阳明胃与大肠经循行于此。《医学入门》:“以牙床属胃,牙齿属肾。”
-
牙槽
牙槽即牙床。牙床又称牙槽,牙齿根部着床于其中,故称。包括牙周膜、牙龈、牙槽骨等组织。有上下牙床之分。具有固定牙齿的作用。阳明胃与大肠经循行于此。《医学入门》:“以牙床属胃,牙齿属肾。”即牙车。
-
上牙床
上牙床为上列齿的牙床。牙床又称牙槽,牙齿根部着床于其中,故称。包括牙周膜、牙龈、牙槽骨等组织。有上下牙床之分。具有固定牙齿的作用。阳明胃与大肠经循行于此。《医学入门》:“以牙床属胃,牙齿属肾。”
-
牙源性颌骨囊肿
颌骨即牙床所在的骨组织,当其内发生囊肿肘,称为颌骨囊肿。临床上可分为根尖羹肿、始基囊肿、含牙囊肿与角化囊肿。牙源性颌骨囊肿其实并不罕见,尤其是根尖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并以成年多见。当羹肿继续增大时,口腔内牙床骨质膨胀隆起,异物感引起你的注意,方才就医检查。进行牙X线摄片。
-
内悬𤷍风
内悬𤷍风为病名。即里悬𤷍风。《重楼玉钥》卷上:“凡牙匡下浮肿为外悬𤷍。起生牙根内为里悬𤷍。红肿如蜒蝣样,渐次而长。”《重楼玉钥》卷上:“悬𤷍风……起生牙根内,为里悬𤷍。红肿如蜓蝣样,渐次而长。……生于内属恶证,却难治。”参见悬𤷍风:悬𤷍风为病证名。系牙龈肿胀为主症的病证。多由阳明胃火上灼所致。《喉风论》卷下:“此症生于牙床,初起生痰红肿,如蜒蚰状,以渐而长。发于牙床内者为内悬𤷍风,其患重;发于牙床外者,为外悬𤷍风,其患轻。”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可选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
外悬𤷍风
外悬𤷍风为病证名。《重楼玉钥》卷上:“凡牙匡下浮肿,为外悬𤷍。凡外悬𤷍属善症,易治。”亦称外悬𤷍。悬𤷍风系牙龈肿胀为主症的病证。多由阳明胃火上灼所致。《喉风论》卷下:“此症生于牙床,初起生痰红肿,如蜒蚰状,以渐而长。发于牙床内者为内悬𤷍风,其患重;发于牙床外者,为外悬𤷍风,其患轻。”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可选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
悬(疒其)风
悬(疒其)风病名。系指牙龈肿胀的疾病。《喉风论》卷下:“此症生于牙床,初起生痰红肿,如蜒蚰状,以渐而长。”根据发于牙床内外之不同,此病又分为内悬(疒其)风和外悬(疒其)风。本病多由阳明胃火上灼所致。治宜清胃消肿解毒,方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加减。
-
固齿方
《石室秘录》卷一:固齿方:处方:雄鼠脊骨1副,当归1钱,熟地3钱,细辛1钱,榆树皮3钱,骨碎补3钱,青盐1钱,杜仲2钱。功能主治:固齿。摘录:《石室秘录》卷一《济阳纲目》卷一○七:固齿方:处方:羊胫骨(烧灰存性)2钱,当归1钱,白芷1钱,牙皂角1钱,青盐1钱。用法用量:绵纸裹成条,抹牙床上。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合架风
概述:合架风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多由阳明火毒炽盛所致。治疗:治宜以刀针刺破红肿处,外吹冰硼散。内服清胃散、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关于角架风:角架风指上下牙床尽处肿起疼痛,开口不便者。症状:《重楼玉钥》卷上:“是症生上下牙床尽处,根上浮肿,以致闭口不便,两齿难合,咀嚼艰难。
-
龈
龈(gum)为组织器官名。即齿龈,又称“牙龈”、牙断(音、义均同龈)。指牙床上的肉,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角架风
角架风病名。指上下牙床尽处肿起疼痛,开口不便的病证。《重楼玉钥》卷上:“是症生上下牙床尽处,根上浮肿,以致闭口不便,两齿难合,咀嚼艰难。初起生在一边,或延生两边者。”治宜泻火解毒。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合架风条。
-
颊车风
颊车风病名。系指上下牙床尽根中间,或左或右,初起红肿疼痛,结核如豆,轻者咀嚼不便,甚者牙紧不开的病证。该病多由肾胃两经风火而成。治宜清胃泻火,解毒消肿,可用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治疗。
-
玉笋症
玉笋症为病名。《喉科方论》:“此症发在牙关牙床肉上,形如三、五肉笋,徐徐发来。针刺不痛,此脏腑内伤。”古人认为该病是不治之症。故在临床中应谨慎辨证用药。
-
糜疳
糜疳病证名。指口腔及牙床糜烂。又名口疳。症见口中溃烂,常发于舌、颊、唇内侧及上腭等处,有时扩展到唇外、口角、齿龈及咽喉。多由疳疾及痘疮患儿,口腔不洁,或于夏令暑湿偏盛之际,胃火与湿热之气上攻,侵蚀于口而成。治宜清热解毒,内服五味消毒饮加玄参、桔梗、青黛;外用锡类散涂于疮面。
-
牙车
牙车为解剖名称。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藏》。又名牙床。即口腔内载牙之骨,分上、下两部分。即今之牙槽骨。
-
固齿雄鼠骨散
处方:雄鼠骨、当归、没石子、熟地、榆皮、青盐、细辛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肾水不足,牙齿浮动、脱落,或缝中痛而出血,或但动不痛者。用法用量:用绵纸裹条插牙床上缝中。摘录:《景岳全书》卷六十
-
石母降炎汤
《辨证录》卷三:组成:石膏3钱,茯苓3钱,荆芥(炒黑)3钱,知母1钱,麦冬1两,玄参1两,甘草1钱,升麻5分,天花粉3钱。主治:胃火独盛,有升无降,牙痛日久,上下牙床尽腐烂,至饮食不能用,日夜呼号。用法用量:水煎服。
-
青蒲散
《卫生鸿宝》卷二:方名:青蒲散组成:硼砂1钱,蒲黄1钱,黄柏1钱,人中白(煅白如盐)1钱,青黛(水飞净)1钱,儿茶1钱,薄荷(龙脑者)1分,玄明粉1分,僵蚕1分,马勃1分,麝香2分,冰片2分。主治:走马牙疳,烂嘴,咽喉疼痛,舌胀龈臭,牙床溃烂。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假牙
人因牙病或年龄增大而牙齿脱落时,既会影响吃饭,又有碍美观。人类很早就试图制造假牙,以弥补牙齿缺损带来的不便。另一种办法是在镶牙的牙床上穿孔,用小钧子将假牙固定。比较科学的镶牙方法也是由法国人在1851年发明的。办法是先做好镶牙者的口型印模,再塑制出流化橡胶(硬质橡胶)的假牙托板。
-
内针
《喉风论》:“内针长六寸,其锋遍以竹杆套之,外露锋二分,其利如刃。凡口内红肿至牙床者以此破之。针灸术语·内针:内针出自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内(nà纳)内针,即进针。内针指将针刺入体内,因称。内,古同纳,入也。《难经·七十一难》:“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
-
牙断
牙断为组织器官名。又名牙断(音、义均同龈)、齿龈、龈(gum)。指牙床上之肉。《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四孢蘑菇
别名:原野蘑菇、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四孢蘑菇AgaricuscampestrisL.exFr.,以子实体入药。化学成份:含维生素B[XiaBiao]1[/XiaBiao]、C、PP以及叶酸等。功能主治:益肠胃,维持正常糖代谢及神经传导。经常食用,可预防脚气病、消化不良、哺乳期乳汁分泌减少、毛细血管破裂、牙床出血、贫血症。
-
天黄散
《古今医鉴》卷十四:组成:天南星1两(水泡令软,细切片),雄黄2钱。主治:痘疹后,多食甜物,及食积疳热,口内并唇口生疮,牙床肿烂,甚至牙齿脱落,臭不可闻。用法用量:每以指蘸药敷口内,1日3-4次,临卧再敷,不可吐出。制备方法:上和南星片在1处,用湿纸包裹,慢火煨令面焦,取出候干,为末。
-
大苍散
处方:苍术(大者)。制法:切作两片,于中穴1孔,入盐实之,湿纸裹,烧存性,取出研细。功能主治:牙床风肿。用法用量:以此揩之。去风涎即愈,以盐汤漱口。摘录:《普济方》卷六十九
-
齿龈
齿龈指脊椎动物覆盖在牙颈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为组织器官名。又称“牙龈”、牙断(音、义均同龈)。指牙床上的肉,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牙痈风
牙痈风为病名,即牙痈。牙痈又名附牙痈、牙蜞风。多由阳明胃经火毒郁而不宣,上攻牙龈所致。症见牙龈深处肿起,胀硬,焮红疼痛,甚则肿连腮颊,或发寒热,口臭便秘。《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牙痈胃热肿牙床,寒热坚硬痛难当,破流脓水未收口,误犯寒凉多骨妨。”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化裁。
-
平肝汤
方出《丹溪心法》卷五。主治:小儿惊而有热。加生姜,水煎服。加减:夏月加黄连、生甘草、竹叶。《辨证录》卷十四:组成:茯苓3钱,白术1钱,陈皮2分,神曲5分,麦冬2钱,元参2钱,桔梗1钱,苏叶3分,人参3分,枳壳2分,黄芩3分。主治:胃火上升,小儿生疳,上下牙床尽肿,口角流涎,咳嗽不已,咽喉肿痛。
-
滋阴清胃丸
处方:当归(酒洗)生地黄(酒洗)牡丹皮(去骨)栀子仁(盐水炒)各30克软石膏(煅,醋淬)60克黄连(酒炒)知母葛粉防风各21克升麻白芷各15克生甘草节12克制法:上为细末,汤泡蒸饼搅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治阳明经血热,上下牙床红烂,肉缩齿龈露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汤泡蒸饼,搅糊为丸,如绿豆大。
-
爆骨搜牙
系指牙床红肿,牙齿剧痛,口中作烧生痰的病证。《重楼玉钥》卷上载:“牙匡之上,逐齿红肿,骨中极痛不可忍者,名爆骨搜牙。”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方用紫地汤加减。或用刀针在高肿处挑破排脓,或外吹冰硼散。
-
上牙床骨
上牙床骨为人体结构名,即上颌骨的齿槽突。载附上颌齿。
-
下牙床骨
下牙床骨为人体部位名,指下颌骨的齿槽突。载附下颌骨。